呂梁市
呂梁 呂梁地區 呂梁市 呂梁歷史沿革 呂梁行政區劃 呂梁地理環境 呂梁自然資源 呂梁人口民族 呂梁主要領導 呂梁經濟發展 呂梁社會事業 呂梁交通運輸 呂梁旅游資源 呂梁著名人物
呂梁市位于山西省中部西側,因 呂梁山脈由北向南縱貫全境而得名。西隔 黃河同陜西 榆林相望,東北與省會 太原市相連,東部、東南部分別和 晉中、 臨汾接壤。全市基本屬于 溫帶 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冬寒夏暑,四季分明。市境總面積21140平方千米,下轄1個市轄區、10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市政府駐 離石區。呂梁是 革命老區,革命戰爭時期是 紅軍東征主戰場、 晉綏邊區首府和中央后委機關所在地。一部《 呂梁英雄傳》,是戰爭年代呂梁人民不畏犧牲、前赴后繼的真實寫照。 呂梁是發展新區,于2003年 撤地設市,是山西省最年輕的地級市,代管的 孝義市和下轄的 柳林縣是山西省縣域經濟發展的 排頭兵。2019年7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公布了2019年統籌強化監督(第一階段)黑臭水體專項排查情況,呂梁被列入“黑臭水體消除比例低于80%的城市名單”,消除比例為75%。 詳情
山西省呂梁市有10個縣
山西省呂梁市有2個市
呂梁市位于山西省中部西側,因 呂梁山脈由北向南縱貫全境而得名。西隔 黃河同陜西 榆林相望,東北與省會 太原市相連,東部、東南部分別和 晉中、 臨汾接壤。全市基本屬于 溫帶 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冬寒夏暑,四季分明。市境總面積21140平方千米,下轄1個市轄區、10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市政府駐 離石區。
呂梁是 革命老區,革命戰爭時期是 紅軍東征主戰場、 晉綏邊區首府和中央后委機關所在地。一部《 呂梁英雄傳》,是戰爭年代呂梁人民不畏犧牲、前赴后繼的真實寫照。 呂梁是發展新區,于2003年 撤地設市,是山西省最年輕的地級市,代管的 孝義市和下轄的 柳林縣是山西省縣域經濟發展的 排頭兵。
2019年7月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公布了2019年統籌強化監督(第一階段)黑臭水體專項排查情況,呂梁被列入“黑臭水體消除比例低于80%的城市名單”,消除比例為75%。
呂梁的建置,最早可追溯到 春秋時代,當時呂梁有屈邑、平陵邑、 中陽邑及 瓜衍縣等。公元前376年,韓、趙、魏“ 三家分晉”以后,呂梁為趙國境域,境內設有 中陽、 茲氏(即前瓜衍,今 汾陽、 孝義一帶)、 大陵(即前“平陵”,今 文水)等。秦莊襄王四年(前246)設 太原郡后,呂梁遂為太原郡境域,設有大陵、茲氏等縣。
漢初,呂梁仍為太原郡境域。漢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分設 西河郡后,呂梁分屬西河、太原、平陽三郡。大陵、平陶(今文水平陶村)、茲氏為太原郡轄縣; 藺、皋狼、中陽、離石、土軍、隰、臨水為西河郡轄縣;蒲子縣為 平陽郡轄縣。王莽代漢后,茲氏縣改茲同,大陵縣改大寧,平陶縣改多穰,臨水縣改監水。東漢始立后各縣遂復舊名。
東漢初,呂梁屬于西河、太原、河東三郡。離石、藺、皋狼、臨水、中陽、平周為西河郡轄縣;大陵、平陶、茲氏為太原郡轄縣;蒲子縣屬 河東郡。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九月“因匈奴寇掠,西河郡治南徙五百九十里”遷至離石縣,為呂梁境內最早的郡級建置。同年,臨水縣并入離石。中平年間美稷縣“南徙于茲氏縣界,尋廢”。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8年)“南匈奴內附”, 左部居于茲氏,中部居于大陵。
三國初分,呂梁為魏國境域。黃初二年(公元221年)設置 西河郡,治 茲氏縣,轄離石、中陽等縣;大陵、平陶二縣仍屬太原郡,蒲子縣仍為平陽郡轄縣。
西晉,呂梁境內各縣分屬于西河國和太原國,屬縣未變,僅茲氏縣改隰城(西河國附郭縣,今汾陽)。東晉十六國時期,呂梁境內較為混亂。后趙石勒元年(公元319年)“以離石縣境荒廢”設置永石郡,尋改西河,后燕置離石護軍。永興后西河郡并入太原郡。
北魏初立,呂梁為太原郡境域,設置有大陵、平陶、茲氏等縣。天興初增設離石鎮,延和三年(公元434年)設吐京鎮,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8年),吐京鎮下設嶺東、嶺西二縣, 平陶縣諱拓拔燾改平遙縣,后移出區境,大陵縣改受陽。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復置西河郡,太和十年(公元486年)吐京鎮改吐京郡,同年,廢蒲子縣,設 汾州,吐京、西河等五郡為其轄郡。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設永安縣,太和二十一年(公元497年)嶺東縣改新城,嶺西縣改吐京。
東魏,呂梁仍為汾州和太原郡境域,汾州轄西河、吐京等郡,隰城、永安二縣屬西河郡;吐京、新城二縣屬吐京郡;受陽縣仍屬太原郡,離石境域仍設離石鎮。
北齊、北周之際,呂梁當兩政權紛爭之地,北齊斛律金所筑長城的起點—— 金鎖關即在區內黃蘆嶺上,今遺址尚存。當時呂梁境內設有西汾州懷政郡、南朔州西河郡、吐京郡神武郡和并州太原都。南朔州系由汾州改稱,治所仍設隰城,西河郡隸屬之。離石鎮改懷政郡,轄縣有昌化、良泉等縣,蔚汾縣屬神武郡,受陽縣屬太原郡,吐京、新城二縣屬吐京郡,后因裁郡改屬懷政郡。北周建德年間,西汾州改稱 石州;大象年間,南朔州改稱介州;并增設定胡、 窟胡、烏突三縣及同名郡。
隋,呂梁分屬于離石郡、 西河郡、 太原郡、 樓煩郡、龍泉郡。離石、修化(窟胡縣改)、太和(烏突縣改)、平夷、定胡(治所在今柳林 孟門)、寧鄉等縣屬離石郡,西河郡轄縣有隰城、永安二縣,受陽縣仍屬太原郡,嵐城縣屬樓煩郡,石樓縣屬龍泉郡。
唐代,呂梁分屬于石州、 汾州、 隰州、 嵐州、并州(后改太原府)。西河(隰城縣改)、孝義(永安縣改)二縣屬汾州,離石、平夷、定胡(治所在今柳林孟門)、臨泉、方山屬石州,宜芳、合河二縣屬嵐州;石樓、溫泉二縣屬隰州,交城(新析置)、文水二縣屬并州(太原府)。
五代時期,呂梁境域內所屬未變。
宋代,呂梁分屬于 石州、汾州、嵐州、隰州、 晉寧軍、 太原府。離石、平夷、方山為石州轄縣。西河、孝義為汾州轄縣;宜芳、合河為嵐州轄縣;石樓、溫泉為隰州轄縣;定胡(治所在今柳林 孟門)、臨泉為晉寧軍轄縣;交城、文水二縣為太原府轄縣。
金代,僅因晉寧軍被撤銷,轄縣改屬石州,其它州縣的隸屬未變。
元代,呂梁大部屬于太原路(后改冀寧路)管轄,境內設置有交城縣、文水縣、興州、嵐州、臨州、石州(轄離石縣、寧鄉縣)、汾州(轄縣有西河縣、孝義縣)。石樓為晉寧路轄縣。
明初,呂梁除石樓縣屬隰州外,境內州縣均屬太原府??h有興縣、嵐縣、臨縣、交城、文水,州有石州(轄寧鄉縣〕、汾州(轄孝義縣)。萬歷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五月,汾州升為府,并倚郭設汾陽縣,原太原府所轄州縣、臨縣、永寧州(隆慶三年后,石州改)及轄縣寧鄉縣和原汾州轄縣改屬 汾州府,府治設汾陽縣城。萬歷四十年(公元1612年)石樓縣改屬汾州府,清代沿用朝制,建置未變。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取消汾州府建置,永寧州廢州改縣,三年(1914年)1月,永寧縣改離石,寧鄉縣改中陽。民國七年(1918年),增設方山縣。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呂梁各縣均屬 晉綏邊區(先稱晉西北)行政公署。
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以后,呂梁境內設興縣專區和 汾陽專區,興縣專區轄有興縣、臨縣、離石、方山、嵐縣等11縣,汾陽專區轄縣有汾陽、孝義、交城、文水、中陽、石樓等9縣。
1951年3月27日汾陽專區撤銷, 交城、 文水、 汾陽、 孝義等縣劃歸 榆次專區, 中陽縣劃歸興縣專區; 石樓縣劃歸晉南專區。
1952年7月1日,興縣專區撤銷, 興縣、 嵐縣劃歸 雁北專區; 臨縣、 方山、 離石、 中陽劃歸榆次專區。
1954年7月1日,離石、方山二縣合并為離山縣。1958年11月10日,文水、交城二縣并入 汾陽縣,中陽縣與離山縣合并為 離石縣,孝義縣并入介休縣,嵐縣分別劃入靜樂和興縣,石樓縣并入呂梁縣。1959年9月19日除孝義縣以外其它各縣恢復建置,1961年5月恢復孝義縣建置。
1971年5月,呂梁地區組建,同時恢復 方山縣,新增設 婁煩、 交口二縣;1972年4月, 婁煩縣劃歸太原市;1971年10月5日,新增設 柳林縣。1992年孝義 撤縣設市,1996年離石、汾陽撤縣設市。
2003年10月23日,國務院批準呂梁 撤地設市,同時下轄的離石由縣級市改為市轄區,下轄的孝義、汾陽兩個縣級市改由山西省直轄、呂梁市代管。 2004年7月9日,呂梁市正式掛牌成立。
行政區劃名稱 | 行政區劃代碼 | 面積 (平方千米) | 2017年常住人口 (人) | 郵政編碼 | 政府駐地 |
---|---|---|---|---|---|
呂梁市 | 141100 | 21140 | 3878872 | 033000 | 離石區永寧中路 |
離石區 | 141102 | 1324 | 335674 | 033000 | 離石區交通路 |
文水縣 | 141121 | 1069 | 438423 | 032100 | 鳳城鎮 |
交城縣 | 141122 | 1826 | 238661 | 030500 | 天寧鎮 |
興縣 | 141123 | 3169 | 291363 | 033600 | 蔚汾鎮 |
臨縣 | 141124 | 2976 | 602539 | 033200 | 臨泉鎮 |
柳林縣 | 141125 | 1288 | 332158 | 033300 | 柳林鎮 |
石樓縣 | 141126 | 1735 | 116336 | 032500 | 靈泉鎮 |
嵐縣 | 141127 | 1513 | 180929 | 033500 | 東村鎮 |
方山縣 | 141128 | 1433 | 148501 | 033100 | 圪洞鎮 |
中陽縣 | 141129 | 1439 | 146943 | 033400 | 寧鄉鎮 |
交口縣 | 141130 | 1260 | 124719 | 032400 | 水頭鎮 |
孝義市 | 141181 | 938 | 487893 | 032300 | 孝義市府前街 |
汾陽市 | 141182 | 1170 | 434733 | 032200 | 汾陽市永和西大街 |
備注:行政區劃代碼、面積、郵政編碼信息參考自民政部網站 ) |
【離石區】 | |
濱河街道┃ 鳳山街道┃ 蓮花池街道┃ 城北街道┃ 田家會街道┃ 交口街道┃ 西屬巴街道┃ 吳城鎮┃ 信義鎮┃ 紅眼川鄉┃ 棗林鄉┃ 坪頭鄉 | |
【文水縣】 | |
鳳城鎮┃ 開柵鎮┃ 南莊鎮┃ 南安鎮┃ 劉胡蘭鎮┃ 下曲鎮┃ 孝義鎮┃ 南武鄉┃ 西城鄉┃ 北張鄉┃ 馬西鄉┃ 西槽頭鄉┃蒼兒會辦事處 | |
【交城縣】 | |
天寧鎮┃ 夏家營鎮┃ 西營鎮┃ 水峪貫鎮┃ 西社鎮┃ 龐泉溝鎮┃ 洪相鄉┃ 嶺底鄉┃ 東坡底鄉┃ 會立鄉 | |
【興縣】 | |
蔚汾鎮┃ 魏家灘鎮┃ 瓦塘鎮┃ 康寧鎮┃ 高家村鎮┃ 羅峪口鎮┃ 蔡家會鎮┃ 交樓申鄉┃ 惡虎灘鄉┃ 東會鄉┃ 固賢鄉┃ 奧家灣鄉┃ 蔡家崖鄉┃ 賀家會鄉┃ 孟家坪鄉┃ 趙家坪鄉┃ 圪垯上鄉 | |
【臨縣】 | |
臨泉鎮┃ 白文鎮┃ 城莊鎮┃ 兔坂鎮┃ 克虎鎮┃ 三交鎮┃ 湍水頭鎮┃ 林家坪鎮┃ 招賢鎮┃ 磧口鎮┃ 劉家會鎮┃ 叢羅峪鎮┃ 曲峪鎮┃ 木瓜坪鄉┃ 安業鄉┃ 玉坪鄉┃ 青涼寺鄉┃ 石白頭鄉┃ 雷家磧鄉┃ 八堡鄉┃ 大禹鄉┃ 車趕鄉┃ 安家莊鄉 | |
【柳林縣】 | |
柳林鎮┃穆村鎮┃薛村鎮┃莊上鎮┃留譽鎮┃三交鎮┃成家莊鎮┃孟門鎮┃李家灣鄉┃賈家垣鄉┃陳家灣鄉┃金家莊鄉┃高家溝鄉┃石西鄉┃王家溝鄉 | |
【石樓縣】 | |
靈泉鎮┃ 羅村鎮┃ 義牒鎮┃ 小蒜鎮┃ 龍交鄉┃ 和合鄉┃ 前山鄉┃ 曹家垣鄉┃ 裴溝鄉 | |
【嵐縣】 | |
東村鎮┃嵐城鎮┃普明鎮┃界河口鎮┃土峪鄉┃上明鄉┃王獅鄉┃梁家莊鄉┃順會鄉┃河口鄉┃社科鄉┃大蛇頭鄉 | |
【方山縣】 | |
圪洞鎮┃ 馬坊鎮┃ 峪口鎮┃ 大武鎮┃ 北武當鎮┃ 積翠鄉┃ 麻地會鄉 | |
【中陽縣】 | |
寧鄉鎮┃金羅鎮┃枝柯鎮┃武家莊鎮┃暖泉鎮┃張子山鄉┃下棗林鄉 | |
【交口縣】 | |
水頭鎮┃康城鎮┃雙池鎮┃桃紅坡鎮┃石口鄉┃回龍鄉┃溫泉鄉 | |
【孝義市】 | |
新義街道┃ 中陽樓街道┃ 振興街道┃ 勝溪湖街道┃ 崇文街道┃ 兌鎮鎮┃ 陽泉曲鎮┃ 下堡鎮┃ 西辛莊鎮┃ 高陽鎮┃ 梧桐鎮┃ 柱濮鎮┃ 大孝堡鄉┃ 下柵鄉┃ 驛馬鄉┃ 南陽鄉┃ 杜村鄉 | |
【汾陽市】 | |
太和橋街道┃ 辰北街道┃ 文峰街道┃ 南薰街道┃ 西河街道┃ 賈家莊鎮┃ 杏花村鎮┃ 冀村鎮┃ 肖家莊鎮┃ 演武鎮┃ 三泉鎮┃ 石莊鎮┃ 楊家莊鎮┃ 峪道河鎮┃ 陽城鄉┃ 栗家莊鄉 |
呂梁市位于山西省中部西側,因 呂梁山脈縱貫全境而得名。地理坐標北緯36°43'—38°43',東經110°22'—112°19',西隔黃河與陜西相望,東與太原市和 晉中市相鄰,南與 臨汾市接壤,北與 忻州市為鄰。 呂梁市
呂梁市地處 呂梁山脈中段,地勢中間高兩翼低,呂梁山脈由北而南縱貫全境,平均海撥在1000~2000米之間。主峰 關帝山海撥2831米,為 呂梁山最高峰。山地兩翼丘陵起伏,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東部地勢平坦,為太原盆地西部邊緣,是主要農業區。境內有黃河及 汾河、 文峪河、 湫水河、 蔚汾河、 三川河穿流,均屬黃河水系。呂梁屬黃土丘陵溝壑區,山區、半山區面積占92%。
呂梁市屬半干旱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差異懸殊。春季干燥,雨少風多;夏季炎熱,雨量集中;秋季涼爽,氣候宜人;冬季寒冷,降雪偏少。多年平均降水量502.5mm,呂梁關帝山主峰一帶為多雨中心,年降水量在700mm以上,而臨縣、柳林沿河一帶較為干旱,降水量通常在450mm以下。降水量的季節分布很不均勻,夏季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冬季最少,只有3%左右,且年際變化很大。降水量多年份和最少年份相差2—3倍。降水區域分布很不均勻,平均而言,山區降水多于平川,南部山區多于北部山區。年平均氣溫8、9℃左右,全年>10℃的有效積溫2534.7—3870.0℃。一月份氣溫最低,全市平均氣溫為-7.2℃,極端最低氣溫為-30.5℃,出現在北部的 嵐縣。七月份氣溫最高,全市平均氣溫為22.8℃,極端最高氣溫為39.9℃,出現在平川的 汾陽市。年平均日照時數2351.7—2871.7小時,無霜期一般為133—178天。災害性天氣主要有干旱、暴雨、 冰雹、霜凍和 風災。
氣候分區
呂梁市地形復雜,氣候各異,根據農業氣候資源和氣候條件,全市可分為四個不同的氣候區域。
①晉西丘陵——春輕旱,夏微旱農業氣候區
主要包括 呂梁山西坡 臨縣以南的 離石、 柳林、 石樓等地區。該區光熱資源在呂梁市趨于中等狀況,降水多集中在7-9月,降水強度大,多大雨、暴雨,由于坡陡溝多,墾殖過度,易發生洪澇災害。春季溫高雨少,土地裸露,多大風揚沙天氣,春旱時有發生,直接影響春播工作。
②興縣丘陵——溫和,春干旱,夏輕旱農業氣候區
本區包括 興縣和 紫金山以北的黃河沿岸地區。主要氣候災害一是干旱嚴重,春季干旱明顯;二是降水集中,強度大,多暴雨天氣,水土肥流失嚴重,三是秋霜凍來的早,常因霜凍造成大秋作物減產。
③呂梁山區——高寒,春微旱,夏不旱農業氣候區
包括呂梁山主體山脈,汾河上游河谷間山小盆地及部分高原、垣地等,北至 嵐縣、南至 交口。該區地勢較高,氣候寒冷,生長期短,氣候垂直變化明顯。水熱資源分布不協調,中高山區降水少,水土流失嚴重,農作物產量很低。
④盆地——溫暖,春干旱,夏輕旱農業氣候區
包括 交城、 文水、 汾陽、 孝義四個平川縣市的半山區。該區光熱資源豐富,平川地區生長期長,灌溉條件好。主要氣象災害一是比較干旱,二是干熱風天氣多,影響小麥豐收,三是有時出現麥收期爛場雨,夏季暴雨大風造成高稈作物倒伏及秋霜凍等,均可造成農作物歉收。
氣象災害
①干旱。干旱是呂梁最嚴重的自然災害,呂梁素有“十年九旱”之稱,其干旱季節分布規律是:一是春旱比較普遍,幾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直接影響冬小麥返青及大秋作物播種;二是有些年份汛期推遲或無汛期,出現嚴重的旱年,直接影響農業豐收;三是秋旱時有發生,影響冬小麥的播種。1997年—2000年連續四年的干旱為歷史罕見。
② 冰雹。冰雹是呂梁主要農業災害天氣,隨大風、強雷雨天氣產生,有季節性明顯,地方性強、災情重等特征。呂梁冰雹分布特點是:山區多于平川,不毛之地多于森林草地;旱年多于澇年,白天多于夜間,下午多于上午。
③暴雨。呂梁市雖以旱著稱,但在降水量集中時段常有暴雨發生,產生洪澇災害,損失較大。1988年 汾陽市洪澇災害損失巨大, 興縣1996年暴雨影響巨大。從統計資料分析,呂梁暴雨多出現在7月和8月,占全年總暴雨的80%,6月和9月占18%。暴雨分布是北部多于南部,山區多于平川。下午到傍晚出現機率最多。
④霜凍。呂梁霜凍特點為:南部無霜日多于北部,平川無霜日多于山區,年際變化較大。
⑤ 風災。呂梁大風多出現在冬春季,尤其春季危害較重,因春季氣溫回升,土地解凍,表層失墑快,大風將表層干土刮起,形成揚沙或沙塵暴天氣。據統計,呂梁大風多為西北偏北風,每年出現八級以上大風日數平均為7-10天。
呂梁市東西寬約142.16公里,南北長約200公里,全市總面積21132.7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13.5%,折合面積3169.9萬畝,其中 農業用地2308.17萬畝,建設用地121.78萬畝, 未利用地739.95萬畝。在農業用地中,耕地803.46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25.35%;園地22.53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0.71%;林地1193.09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37.64%; 牧草地97.76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3.08%;其他農用地191.33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6.04%。
呂梁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4.47億立方米,其中: 河川徑流量為11.1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為8.9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中河川徑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存在重復量,重復量包括河川徑流量4.069億立方米,柳林泉年徑流量1.23億立方米,河道滲漏、山前側向補給地下水的地表徑流0.207億立方米,共計5.51億立方米。根據呂梁的自然社會狀況,水資源呈現以下特點:一是非常貧乏。按1999年地區人口334.54萬人計算,人均占有量為433立方米,為全國人均水平的20%,比山西全省平均水平還少30立方米。按1999年地區耕地878萬畝計算,畝均占有量為165立方米,為全國畝均占有量的11.5%,比山西全省平均水平少40立方米。二是分布極不均勻。首先干旱年和豐水年相差懸殊很大,降雨極值比相差達5.93倍。其次年內分配不平衡,占有水資源總量76.7%的河川徑流,近三分之二的量集中在汛期,且以暴漲暴落的洪水出現。再次是區域分配不均,平川區每平方公里9萬立方米,而山丘區每平方公里只有6.5萬立方米,僅為平川區的72%。三是日趨衰減。根據《山西省水資源公報》(1997年)公布,1997年呂梁市水資源總量僅有8.821億立方米,占多年平均徑流量的57.1%,其中地表水占4成,地下水占6成。
呂梁成礦地質條件好,礦產資源豐富,種類較多。全市已發現各種成因類型的礦產40種,產地407處,其中大型礦產地40處,中型礦產地63處,小型礦產地30處,礦點及礦化點274處。呂梁市突出的資源是煤、鐵礦、 鋁土礦、耐火粘土、 石灰巖、 白云巖、石棉、硅石和含鉀巖石等,已探明一定儲量,其他如硫鐵礦、石膏、大理石、 蛭石等非金屬礦產,雖無探明儲量,但多年來一直被群眾采用利用。另外, 煤層氣、 膨潤土、紫砂陶土、石墨、花崗石等有一定的成礦遠景。
煤
呂梁全市含煤面積11460平方公里,分布在河東煤田、 霍西煤田、 西山煤田、 寧武煤田等四大煤田,占全市總面積的54.3%。歷年提交過儲量的勘查報告在呂梁或涉及呂梁的共有23個(不包括煤礦擴建報告),勘查區探明儲量約404億噸,占山西總儲量的15、26%。保有儲量399億噸,焦煤保有儲量159億噸。
鐵礦
呂梁市的鐵礦分布廣,蘊藏量大。已知的礦床13處,礦點及礦化點68處,已探明儲量9.81億噸,占山西省已知鐵礦探明儲量的28.1%。其中嵐縣袁家村礦區探明儲量9億噸,是山西省已知鐵礦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礦山。還有探明儲量分布在交城席麻嶺和孝義市西河底。交口、離石、柳林、中陽、臨縣都有鐵礦蘊藏,早被群眾開采利用。
鋁土礦
呂梁市 鋁土礦資源豐富,在山西省內占首位。儲量大,質量好,大部分可露天開采,主要分布于興縣東部、中陽北部、孝義西部、交口東部,臨縣、離石、柳林也有分布。全市有38處,其中大型14處,中型14處,礦點10處,探明保有儲量4.4億噸,遠景儲量4.7億噸。礦石成分: 三氧化二鋁60-80%, 二氧化硅1-20%, 鋁硅比在5成以上。并且普遍含有益元素 鎵,含量為0.0047-0.0076%。
白云巖
主要分布于嵐縣、離石、柳林、中陽、交口等地。嵐縣袁家村礦區探明儲量4936萬噸。 氧化鎂含量一般為19-20%。
含鉀巖石
含鉀巖石礦區位于 臨縣紫金山,求得儲量4.72億噸,是中國罕見的大型含鉀罟礦。 氧化鉀含量最高15.2%,最低9%,平均12.95%。地質條件簡單,適宜露天開采。但由于經濟上還不具有效益,盡管礦床條件好,也只能作為潛在優勢資源。
動物資源
根據資料記載和1988年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呂梁市野生動物分屬4綱24目213種,資源比較豐富,主要集中在交城、交口、興縣、方山、嵐縣等地。.其中鳥類有14目16科160,獸類有6目16科36種,屬于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的有 褐馬雞、 金雕、黑鸛、 金錢豹四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有 蒼鷹、大鳶、 雀鷹、 烏雕、 草原雕、 白尾鷂、 獵隼、紅腳隼、 紅隼、 鴛鴦、 原麝、獐、 黃羊等20種。
其中褐馬雞屬鳥綱雉科,是中國的國寶之一,山西省的特產,也是世界稀有珍禽。其分布僅見于山西省呂梁山系的 蘆芽山、 關帝山以及河北省西部的 小五臺山地區。 交城縣 龐泉溝一帶是褐馬雞的集中分布區,區內有褐馬雞2000余只。
植物資源
根據1996年呂梁市林木種質資源普查結果和掌握的資料記載,呂梁市野生植物資源分屬129科945種,其中木本植物57科115屬294種,草本植物72科651種。
呂梁是山西省天然野生沙棘的中心分布區,素有沙棘寶庫之稱。據普查統計:呂梁全市有不同蓋度的天然沙棘面積84.73千公頃,約占山西全省沙棘面積的五分之一,占全國沙棘面積的十分之一。其中蓋度在90%以上的面積有6.47千公頃,蓋度在60-90%的面積有25.07千公頃,蓋度在40-60%的面積有26.3千公頃,蓋度在40%以下的面積有26.87千公頃,分別占全市沙棘總面積的7.7%,29.6%,31.1%,31.6%。寶貴、豐富的潛在資源優勢為開發利用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呂梁市森林水平分布,主要樹種順序為: 白皮松、 油松、 華北落葉松;從南到北,從低山到中山,暖溫帶的櫟類楊樺闊葉雜木林到中部、北部高寒山區的 側柏,從櫟類楊樺闊葉林逐步過渡到關帝山的華北落葉松、油松為主的針葉混交林。黃河東岸殘垣溝壑區以紅棗為主,黃河丘陵區以 刺槐、榆為主,離石三川河、臨縣淵水河、興縣蔚汾河西岸及嵐縣小盆地人工栽植有 北京楊、 新疆楊、 加拿大楊為主的雜交品種。呂梁山東麓的孝義、汾陽、交口等縣(市)的黃土丘陵階地以核桃為主。汾河以西的交城、文水、汾陽、孝義的平川區則是北京楊、 毛白楊等雜交楊占絕對優勢,間有 旱柳、 漳河柳的人工速生豐產林及農田林網。
呂梁市有林地總面積51.5萬公頃,其中成林面積30.3萬公頃,灌木林地18萬公頃,四旁樹4790萬株,折合面積3.2公頃,森林覆蓋率24.4%。林木蓄積量1823.7萬立方米,其中天然林蓄積1716.4萬立方米。有疏林地3.2萬公頃,未成林造林1萬公頃,苗圃地0.1萬公頃,宜林地16.3萬公頃,25度以上陡坡地14.8萬公頃。有林地總面積51.5萬公頃中,用材林20.3萬公頃,主要分布于山西省直關帝山森林經營局、黑茶山森林經營局、呂梁山森林經營局所屬各林場和呂梁地區所屬交口峪岸坪、交城青沿、興縣惡虎灘等23個縣林場,主要樹種有 油松、 華北落葉松、 山楊、 遼東櫟、 白樺等,油松居首位,總蓄積634.9萬立方米,面積9.6萬公頃。
呂梁市有古、大、奇、珍稀樹木412株,分布在13縣市的175處,分26科30屬40種,其中古、大、奇樹199株,珍稀樹213株。古、大、奇樹分別為 國槐83株、 側柏28株、 小葉楊13株、油松12株、核桃8株、 旱柳12株、 白榆4株、 揪樹3株、 棗樹3株、 垂柳2株、 青楊2株、 桑樹2株、 文冠果2株、 白皮松1株、 杏1株、 檸條1株、銀杏1株、 柳葉鼠李1株、 小葉樸1株、單被槭1株、 臭椿1株、桃葉衛茅1株、 樟樹1株、君迂子1株、 細裂槭3株,珍稀樹種分別為單被槭2株、銀杏3株、 核桃揪8株、 杜仲3株、 櫻桃1株、獼猴桃3株、 刺五加2株、 七葉樹1株、 樟子松70株、 皺皮木瓜3株、板栗18株、 翅果油樹50株、玫瑰12株。
據2017年人口抽樣調查,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87.8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4萬人,增長0.62%。全年全市出生人口4.3萬人,人口出生率11.12‰;死亡人口1.9萬人,死亡率4.91‰;自然增長率6.21‰。
截至2012年底,呂梁市共有33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32個,共計1851人,其中蒙古族464人、彝族290人、滿族246人、回族240人、 維吾爾族104人、苗族90人、朝鮮族72人、土家族72人、壯族59人、 布依族59人、藏族56人、侗族21人、 佤族13人、 羌族12人、 土族8人、 塔吉克族8人、瑤族4人、白族4人、 哈尼族3人、 畬族3人、 錫伯族3人、 拉祜族2人、 達斡爾族2人、 獨龍族2人、 基諾族2人、傣族5人、 僳僳族1人、 東鄉族1人、 納西族1人、 景頗族1人、普米族1人、 黎族1人、不可識別民族1人。少數民族人口分布以 文水縣、 交城縣、 孝義市、 汾陽市等平川四縣市居多。
呂梁市有佛教、道教、 天主教、基督教四大宗教,信徒眾多,組織齊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在山西省以至全國都有一定的影響,伊斯蘭教約有400余人的零散信教群眾。佛教、道教、基督教在全市十三縣市區均有分布,天主教除興縣、嵐縣外其余縣市區均有分布。
截至2012年底,呂梁市共有信教群眾十多萬人,其中佛教3萬余人、道教2萬余人、基督教3萬余人、天主教2萬余人。全市信教群眾100人以上的天主教 聚居村有31個,其中最大的聚居村為文水縣 新立村,全村幾乎都是天主教徒。全市經縣以上人民政府批準登記的合法宗教活動場所163處,涉及全市13個縣市區、88各鄉鎮、143個村委。其中,佛教寺廟46處、道教官觀15處、基督教48處、天主教54處。全市四大宗教有教職人員190人,其中,佛教僧人46人、道教道士9人、基督教72人、天主教63人。全市有市級宗教團體1個,即呂梁市佛教協會,會址設在離石區慧達寺;有縣級宗教團體20個,其中包括離石區基督教兩會,汾陽市道協、基督教兩會,孝義市基督教兩會、天主教愛國會、道教協會,交城縣基督教兩會,交口縣基督教兩會,方山縣基督教兩會、天主教愛國會、道教協會,臨縣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天主教愛國會,中陽縣天主教愛國會等。
市委書記: 李正印
政府市長:王立偉
人大主任: 郝月生
政協主席: 劉云晨
2017年全年全市生產總值1310.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9.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6.9億元,增長3.1%,占生產總值的比重4.3%;第二產業增加值825.3億元,增長11%,占生產總值的比重63%;第三產業增加值428.1億元,增長7.6%,占生產總值的比重32.7%。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3886元,按2017年平均匯率計算為5019美元。
2017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8.8億元,增長54.6%。其中,稅收收入112.9億元,增收47.4億元,增長72.5%。分稅種看,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和資源稅共完成91.6億元,同比增長88.5%,增收43億元,增長88.5%。
2017年全市農作物種植面積372.4千公頃,比上年減少13.2千公頃。其中,糧食種植面積340.6千公頃,減少10.9千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5.6千公頃,減少4.8千公頃;棉花種植面積0.05千公頃,減少0.01千公頃。在糧食種植面積中,玉米種植面積174.6千公頃,減少2.7千公頃;小麥種植面積1.73千公頃,減少0.01千公頃。
2017年糧食產量99.4萬噸,減少12.2萬噸,下降10.9%。其中,夏糧0.5萬噸,減產13.6%;秋糧98.9萬噸,下降10.9%。
2017年完成造林79.4千公頃,增長107.7%。
2017年全市豬牛羊肉總產量9.3萬噸,增長6.1%。其中,豬肉產量6.4萬噸,增長9.4%;牛肉產量1.7萬噸,增長4.9%;羊肉產量1.1萬噸,下降8.2%。年末生豬存欄65.9萬頭,生豬出欄79.5萬頭。牛奶產量2.7萬噸,下降2.3%。禽蛋產量9.2萬噸,下降3.9%。水產品產量0.17萬噸,下降3%。
2017年末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115.1萬千瓦,下降20.2%。機械耕地面積263.6千公頃,增長7.6%;機械播種面積200.8千公頃,機械收獲面積128千公頃,分別增長1.1%和5.1%。全市農機化經營總收入6.6億元,增長6.5%。
工業和建筑業
2017年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51家,比上年末增加3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3%。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383.4億元,同比增長261.7%;實現利潤195.9億元,同比增長44.6倍。
能源
2017年全市一次能源生產折標準煤8306.9萬噸,增長13.1%;二次能源生產折標準煤11646.6萬噸,上升6.4%。全市全社會用電總量166.6億千瓦小時。其中,第一產業用電2.8億千瓦小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1.7%;第二產業用電132.1億千瓦小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79.3%,其中工業用電130.3億千瓦小時;第三產業用電14.7億千瓦小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8.9%;城鄉居民生活用電16.9億千瓦小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10.1%。
固定資產投資
2017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新口徑)426.7億元,增長6.2%。
在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跨市、農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181億元,增長22.2%;民間投資236.9億元,下降5%。分登記注冊類型看,內資企業和個體經營投資416.4億元,增長6.9%;外商及港澳臺商企業投資10.3億元,增長16.3%。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31億元,增長8.5%;第二產業投資229.7億元,下降8.9%;第三產業投資166億元,增長37%。
2017年全市工業投資229.9億元,下降8.8%。其中,煤炭工業投資29.9億元,下降48.5%,非煤產業投資200億元,增長3.1%;傳統產業(煤炭、焦炭、冶金、電力)投資合計159.9億元,增長2.6%,非傳統產業投資合計70億元,下降27.3%。
2017年全市在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598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192個,計劃總投資158.9億元,完成投資385.7億元。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38.8億元,下降45%。其中,住宅投資32.4億元,下降39.8%;商業營業用房投資4.6億元,52.7%。
呂梁城市風貌 (4張)
國內貿易
2017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1.6億元,增長6.4%。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55.4億元,增長6.6%;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06.2億元,增長5.7%。按消費形態統計,商品零售額404.8億元,增長6.4%;餐飲收入56.8億元,增長6.3%。
2017年全市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額80億元,增長2.8%。限額以上行業中,批發業1.3億元,增長31.3%;零售業74.6億元,增長3.8%;住宿業0.6萬元,增長33.6%;餐飲業3.6億元,下降21.8%。
對外經濟
2017年全市海關進出口總額2.5億美元,下降12.8%。其中,進口額0.7億美元,下降44.2%;出口額1.8億美元,增長12.9%。全年出口鋼材0.8萬噸,下降60.6%。出口機電產品0.16億美元,下降59.3%;出口高新技術產品0.13億美元,下降56.9%。全年進口機電產品0.03億美元,下降86.7%。
金融保險
2017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2018.6億元,比年初增加207.5億元,比年初增長11.5%。各項貸款余額1035.8億元,比年初增加84.9億元,比年初增長8.9%。全年全市保費收入49億元,增長13.4%。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1.2億元,增長4.7%;壽險保費收入37億元,增長17.5%;意外險保費收入7713.4萬元,增長12%;健康險保費收入6.6億元,增長8.2%。
(圖冊《呂梁城市風貌》中部分圖片來源于新華網 )
小說《 呂梁英雄傳》、歌曲《 人說山西好風光》、電影《 我們村里的年輕人》等這些穿越時代、影響過幾代人的紅色經典就孕育、誕生于呂梁。
2017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館14個,文化站162個(其中,鄉鎮綜合文化站148個),農村文化活動場所3118個。全市共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11個,公共圖書館14個。全年全市報紙出版1種(不含高校校報)、3萬份。全市共有廣播電視臺21座,電視臺4座,調頻、電視轉播發射臺13座,一百瓦以上調頻、電視轉播發射臺7座。廣播人口覆蓋率95.58%,電視人口覆蓋率93.02%,有線電視用戶26.4萬戶。
汾陽、 孝義兩市先后被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文化先進市 , 汾陽市、 中陽縣被命名為“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017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含診所、村衛生室)4691個,床位1.3萬張。衛生防疫、防治機構14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4個。全市衛生機構共有衛生技術人員1.6萬人;衛生院衛生技術員3183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衛生技術人員775人,其中農村鄉鎮衛生院3006人;防疫、防治衛生技術員332人,婦幼保?。ㄋ?、站)衛生技術人員648人。全市13個縣(市、區)開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有271.41萬農民參加了合作醫療。
山西省汾陽醫院是山西省四個區域醫療中心之一,是 山西醫科大學直屬附屬醫院,國家衛計委腦卒中防治基地,首批全國百姓放心示范醫院,山西省首批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和全科醫師培訓基地,呂梁市規模最大的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康復為一體的綜合醫院; 呂梁市人民醫院為山西醫科大學直屬附屬醫院、 山西中醫藥大學非直屬附屬醫院。
2017年末全市有體育場7個,體育館4個。2017年呂梁市運動員在國內外重大比賽中獲金、銀、銅牌分別為29枚、21枚和31枚(包括非奧運項目比賽)。
2017年末全市5個經濟開發區(包括高新區)入區企業419家,其中500強投資企業4家。區內稅收收入51.6億元,企業主營業務收入760.9億元。按照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辦法,年末累計高新技術企業26家。
2017年全市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分別為749件和422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179件,增長55.6%。全年新登記科技成果1項。市級企業技術中心10家。
呂梁高校 (4張) 2017年末全市共有幼兒園727所,小學575所,普通初中247所,普通高中41所,中等職業學校19所,普通高等學校1所。全市學前三年毛入園率92.63%,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98.95%,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5.1%。
( 圖冊《呂梁高?!分袌D片來源: )
呂梁市境內有 介西鐵路、 孝柳鐵路、 太中銀鐵路、 山西中南鐵路通道等多條鐵路。孝柳鐵路沒有開通客運列車,呂梁東南部的介西鐵路南起 介休市,北到孝義境內的 陽泉曲鎮,在介休與 南同蒲鐵路相連接,每天往返于陽泉曲和省會太原之間的列車途經 孝義、 介休、 平遙、 榆次等地到達太原,全程需要4小時40分鐘。
2011年1月11日通車的 太中銀鐵路穿境而過,呂梁段全長164.4公里,設有 交城站、 文水站、 汾陽站、 呂梁站、 柳林南站等五個火車客運站,其中呂梁站為太中銀鐵路沿線第三大站。 經停的列車可達北京、沈陽、哈爾濱、上海、成都、重慶、石家莊、太原、鄭州、銀川、西安、蘭州、包頭、烏魯木齊等全國一些重要城市。
307國道與 209國道縱橫貫穿整個呂梁市,是呂梁與外部聯系的重要通道,它們和境內的九條省道以及G20 青銀高速公路、S50 太佳高速公路、S66和汾高速公路、S85右芮高速公路、G20 03呂梁繞城高速公路組成了遍布全市的快速公路交通網絡。位于離石區馬茂莊的呂梁汽車客運總站是呂梁汽車客運交通的樞紐,有開往太原及周邊地區的客運班車。
呂梁大武機場 (3張) 呂梁大武機場于2014年1月26日正式通航,機場位于 方山縣 大武鎮西北方向,占地2671畝,總投資10億元人民幣,距離呂梁市區23公里,為國內 支線機場, 飛行區等級為4C級,能起降 CRJ-200、 波音737-800、 A319、 A320等系列飛機。機場設計規模為到2020年年 旅客吞吐量達到20萬人次,年貨郵吞吐量達到900噸。 此外,呂梁市區距 太原武宿國際機場約180公里。
2017年全市民航旅客運輸量27.6萬人,同比增長29%;貨物運輸量4.3萬噸,同比增長111.2%。
(圖冊《呂梁大武機場》中圖片來源: )
呂梁旅游資源豐富,境內有古建筑、古遺址、古窟寺、石刻、壁畫等文物古跡5014處,革命遺址和革命紀念建筑物133處,各類自然風景區11處,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龐泉溝、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北武當山以及全國歷史文化名鎮 磧口、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村 西灣、中華名酒第一村 杏花村、 武則天廟、晉綏邊區政府舊址、 劉胡蘭烈士陵園、蒼兒會生態旅游經濟區、日本佛教凈土宗祖庭 玄中寺等眾多景區景點組成了一條條旅游熱線。
2017年全市商業住宿設施接待入境過夜游客0.6萬人次,接待國內旅游者4569.9萬人次,分別增長7.25%和32.7%;旅游外匯收入227.4萬美元,增長6.3%;國內旅游收入389.1億元,增長32.9%;旅游總收入389.2億元,增長32.9%。
呂梁旅游景點 (7張) 北武當山
北武當山位于 方山縣境內,古稱 龍王山,又名 真武山,明代修復玄天大殿后,根據非玄武不足以當之之意,更名為武當山,因位于北方,故改稱北武當山。這里既有賞心悅目的自然景觀,又有歷史久遠的人文景觀,是北方著名的道教圣地。1990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民族宗教事務局批準為道教活動場所,1994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區。
龐泉溝
龐泉溝位于方山縣城以北30公里處,是以保護國家一類野生動物 褐馬雞為主的森林生態型自然保護區,是山西省的主要林區,涉及4個鄉、2個國營林場,面積15.7萬畝,森林覆蓋率為74%。區內山高林密,溝谷交錯,是野生動物生息的良好場所,有國家一類野生保護動物褐馬雞兩千多只。
保護區內峰險景奇、山泉長流、鳥類群居,以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自然、人文景觀吸引游人,山內有“孝文古碑”、“云頂日出”、“雄師夕照”、“天門瑞氣”、“筆架生輝”、“文源晚翠”、“龍泉瀑布”、“古樹寶塔”,構成龐泉溝的“八大景觀”。
天下黃河第一灣
天下黃河第一灣位于 石樓縣辛關鎮,最佳觀景點為馬家畔。黃河在晉陜峽谷段,總體流向為由北向南,自辛關黃河大橋以南6公里處,陡然向東,轉了一道極為奇特的大彎。若從高處俯視,該彎西窄東寬、尾部圓滿,宛如葫蘆狀,兩面基本對稱。入彎處至出彎處水流總距離為8000米。彎內陸地以入彎與出彎處最窄,僅為700米,最寬處為1700米,最高處與水面垂直距離為196米。1936年2月, 毛澤東率領東征紅軍由陜西清澗進入辛關,其間寫成著名的《 沁園春·雪》,石樓縣城建有 紅軍東征紀念館,為 紅色旅游品牌景點。
酒都杏花村
酒都杏花村位于 汾陽市 杏花村鎮 西堡村,始建于南北朝。距今已有1500年歷史的汾酒,以其“入口綿、落口甜、酒后有余香”而聞名于國內外。酒都杏花村是融“酒、詩、書、畫、景”的現代酒城,是研究酒史文化的良好場所。廠內酒香四溢、景色優美,是全國著名的花園式工廠,并保存有豐富的與汾酒有關的各種歷史資料。文化景點有酒史博物館、古井仙亭、名人碑廊、牧童指處、申明仙態、假山嵯峨、仙姑池水、歡伯湖、醉仙樓等。
武則天紀念館
武則天紀念館,老百姓稱為 則天廟,位于 文水縣城北5公里,南徐村北面。武則天紀念館占地2.6萬平方米,從中軸線上看有山門、雕像、舞臺、正殿;兩翼殿宇有鐘鼓樓,碑廊,配殿,偏殿;雕像兩邊分別是豐碑和升仙太子碑、八角回音亭等;院內柳樹成蔭,花草遍地。則天廟以 武則天女皇的特定身份和它本身的文物價值名揚中外,是全國惟一的一座 女皇主廟宇。1996年12月,被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劉胡蘭紀念館
劉胡蘭紀念館坐落在 文水縣 劉胡蘭村南,始建于1956年,建筑總面積8400平方米,1957年 劉胡蘭烈士就義10周年時落成并對外開放, 成為向全國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課堂。
紀念館以紀念碑和陵墓為中軸對稱分布,疏朗壯觀,端莊肅穆。走進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高大的漢白玉紀念碑,碑的正面,有毛澤東同志的親筆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8個大字。
離石安國寺
安國寺位于離石區西十公里處,創建于唐貞觀十一年(637年)。寺內主要建筑有大雄寶殿、銅塔樓、鐘鼓樓、萬佛閣、關帝閣、觀音樓、十王殿、洞賓樓,又有于清端公祠、于萊公祠、于成龍讀書樓,還有萊公別墅、石牌坊、磚塔等,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冊《呂梁旅游景點》中部分圖片來源: )
武則天(624~705),文水人,中華帝國唯一的女皇帝。取李唐江山而代之她的王朝號(周)。雖然在她再位間任用酷吏以強硬的手段統治她的王朝,但并沒損害整個中華帝國的元氣,反而使中華帝國順利地進入第二個黃金時代。
郭子儀(697~781),唐朝著名將領,祖籍汾陽,郭子儀是名副其實的軍人,一生戎馬,功蓋天下,對于大唐王朝來講,實有再造之功,他平定了 安史之亂、反擊了吐蕃等少數民族的侵擾,平定了仆固懷恩的叛亂。唐上元二年(公元761年)被封為"汾陽郡王",史稱“ 汾陽王”。
狄青(1008~1057),汾陽人,北宋名將,被稱為“面涅將軍”,主要戰績是大破 西夏、夜襲 昆侖關和平定 儂智高之亂。
于成龍(1617~1684),字北溟,號于山,清山西永寧州(今離石)人。謚“清端”、贈 太子太保。明 崇禎十二年(1639年)舉副員,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歷任 知縣、 知州、 知府、 道員、 按察使、 布政使、 巡撫和 總督、加 兵部尚書、 大學士等職。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和康熙帝贊譽,以“天下廉吏第一”蜚聲朝野。
張叔平(1897~1928),方山人,出生于農家。民國3年(1911年)入離石縣立高等小學,開始接觸《 孫文學說》等進步書籍。民國4年參加反對 袁世凱稱帝的學生運動。民國12后,入社會主義青年團,民國13年夏參加中國共產黨。同年暑假,成立太原第一個中共支部,被選為書記。民國14年,領導省學聯,反對 閻錫山橫征暴斂,搗毀省議會,懲治貪官污吏,迫使當局取消征收房稅的命令。同年,上海發生五四慘案,在山西組織“滬案后援會”,發表宣言、通電,號召人民“一致奮起,團結救國”。
賀昌(1906~1935),柳林人。曾在太原、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從事工人運動。被選為共青團第三、第四屆中央委員,歷任團中央勞動部長、上海區團委書記等職。在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1930年春,任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在同年9月中共六屆三中全會上補選為中央委員。1935年3月10日,賀昌在率領部隊突圍時,于江西會昌河畔遭敵人伏擊,壯烈犧牲。
張民覺(1908~1991),祖籍嵐縣,美籍生殖生物學家、育種學家和甾體避孕藥的創始人之一。又名張明覺,字幼先。他和G.平卡斯合作,共同發明了以 甾體激素為基礎的女用口服 避孕藥,至今仍為全世界婦女所采用。后又發現“精子獲能”的生理現象,首先報道兔卵的體外受精獲得成功,結束了生殖生物學界幾十年來對哺乳類卵子體外受精能否成功的爭論。由于他在體外受精和卵子移植研究中所做出的重大貢獻,被譽為“ 試管嬰兒”之父,并獲美、英、意等國一些大學和研究機構、學術團體頒發的獎章。
馬烽(1922~2004),孝義人,歷任全國文聯第四屆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著有長篇小說《 呂梁英雄傳》(與 西戎合作)、《玉龍村紀事》,短篇小說集《村仇》、《 太陽剛剛出山》、《 三年早知道》,長篇紀實文學《劉胡蘭》,電影文學劇本《 我們村里的年輕人》、《 淚痕》等。曾獲晉綏邊區文藝二等獎、全國短篇小說獎、 中國紀實文學東方杯獎、文化部優秀影片獎、第三屆 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廣電部優秀影片獎、第六屆 金雞獎等。1992年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他人民作家榮譽稱號。
劉胡蘭(1932~1947),文水縣云周西村(已更名為 劉胡蘭村)人。1945年進中共婦女干部訓練班,1946年被分配到云周西村做婦女工作,并成為中共候補黨員。1946年12月21日,劉胡蘭參與暗殺云周西村村長石佩懷的行動。當時的山西省國民政府主席 閻錫山派軍于1947年1月12日將劉胡蘭逮捕,因為拒絕投降,被鍘死在鍘刀之下,時年15歲。隨后,劉胡蘭被中共晉綏分局追認為中共正式黨員。 毛澤東當年為其題詞“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賈樟柯,中國第六代電影導演的領軍人物,1970年生于汾陽,畢業于 北京電影學院。1995年起開始電影編導工作。1998年,其處女作《 小武》獲 柏林電影節青年論壇大獎,國際電影界稱他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執導了《小武》、《 站臺》、《 三峽好人》、《 小山回家》等多部影片,其中《三峽好人》斬獲 威尼斯電影節最高大獎- 金獅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