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
湖北 鄂 湖北省 湖北歷史沿革 湖北行政區劃 湖北地理環境 湖北自然資源 湖北人口 湖北政治 湖北經濟概況 湖北交通運輸 湖北社會事業 湖北歷史文化 湖北地方特產 湖北特色飲食 湖北風景名勝 湖北著名人物 湖北對外交流 14省份公布前三季度GDP
湖北省,簡稱“ 鄂”,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 武漢。位于中國中部地區,東鄰 安徽,西連 重慶,西北與 陜西接壤,南接 江西、 湖南,北與 河南毗鄰,介于北緯29°01′53″—33°6′47″、東經108°21′42″—116°07′50″之間,東西長約740千米,南北寬約470千米,總面積18.59萬平方千米,占中國總面積的1.94%。最東端是 黃梅縣,最西端是 利川市,最南端是 來鳳縣,最北端是 鄖西縣。湖北省地勢大致為東、西、北三面環山,中間低平,略呈向南敞開的不完整盆地。在全省總面積中,山地占56%,丘陵占24%,平原湖區占20%,屬 長江水系。湖北省地處亞熱帶,全省除高山地區屬高山氣候外,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截至2018年末,湖北省下轄12個地級市(其中一個 副省級市)、1個自治州、4個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共有25個縣級...
詳情湖北省有1個自治州
湖北省有1個縣級行政區劃
湖北省,簡稱“ 鄂”,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 武漢。位于中國中部地區,東鄰 安徽,西連 重慶,西北與 陜西接壤,南接 江西、 湖南,北與 河南毗鄰,介于北緯29°01′53″—33°6′47″、東經108°21′42″—116°07′50″之間,東西長約740千米,南北寬約470千米,總面積18.59萬平方千米,占中國總面積的1.94%。最東端是 黃梅縣,最西端是 利川市,最南端是 來鳳縣,最北端是 鄖西縣。
湖北省地勢大致為東、西、北三面環山,中間低平,略呈向南敞開的不完整盆地。在全省總面積中,山地占56%,丘陵占24%,平原湖區占20%,屬 長江水系。湖北省地處亞熱帶,全省除高山地區屬高山氣候外,大部分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截至2018年末,湖北省下轄12個地級市(其中一個 副省級市)、1個自治州、4個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共有25個縣級市、36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 ,常住人口5917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9366.5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3547.51億元,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17088.95億元,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18730.09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9.0:43.4:47.6。
湖北省位于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簡稱鄂。
夏王朝時期,夏文化的影響已經到達江漢地區。
商朝建立后,湖北即納入商的版圖。
西周時期,湖北境內已出現諸多小國,春秋戰國時期,南方諸國逐漸統一于楚。
秦始皇統一中國(前221年)后,廢除分封,實行郡縣制,湖北大部屬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屬漢中、南陽、長沙、黔中和九江郡,并置若干縣。
西漢(前206—25年)時期,湖北大部屬荊州刺史部。
東漢(25—220年)時期,沿置南郡、南陽郡、江夏郡以及漢中郡、廬江郡等。
三國(220—280年)時期,魏、蜀、吳爭奪荊州,后魏、吳分置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長沙郡、襄陽郡、南陽郡、南鄉郡、義陽郡、魏興郡、新城郡、上庸郡等。
兩晉(265—420年)時期,湖北大部仍屬荊州之江夏、襄陽、南郡、建平、宜都、義陽、南鄉、南陽、上庸、新城以及南平、長沙、天門、武陵、魏興等郡,開始僑置州、郡、縣。
南北朝(420—589年)時期,湖北主要屬南朝范圍,仍設州、郡、縣,僑置州、郡、縣增多,變更頻繁,建制紊亂。
隋朝(581—618年)統一全國后,先撤銷僑置州、郡、縣,隋大業三年(607年)又行恢復。今湖北除西北部分和東部一隅外,絕大部分屬荊州,統領南郡、夷陵、競陵、沔陽、清江、襄陽、舂陵、漢江、安陸、永安、江夏等郡。開皇九年(589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稱鄂州,治江夏,后來鄂州又成為治所。今湖北簡稱鄂即源于此。
唐代(618—907年)初,全國分為十道,后增至十五道。湖北西部為山南東道,東部為淮南道,東南部為江南西道,西南部為黔中道。改江夏治鄂州,并改京山、富水置郢州,另有襄州、隨州、均州、房州、峽州、復州、全州和蘄州、安州、黃州以及沔州等十五州。后設山南東道節度使、荊南節度使、武昌節度使,分領各州。
五代十國時期(907—960年),湖北境內的襄、均、房、隨、郢、復、安七州一直屬于五代,黃、蘄、鄂三州初屬吳,后屬南唐;黃、蘄二州復又歸后周。江陵地區的南平國(924—963年)建都江陵,據荊、歸、峽三州;施州屬蜀。
宋代(960—1279年)在湖北中部設荊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有鄂、復、峽、歸諸州和江陵府、德安府以及荊門軍、漢陽軍等(轄縣33個),占湖北大部分地區;北部設京西南路,有隨、金、房、均、郢諸州和襄陽府以及光化軍等(轄縣19個);東部約以長江為界,北部屬淮南西路,有蘄、黃二州(轄縣5個),南部屬江西南路,為興國軍(轄縣3個);西部的施州屬夔州路;鄂西南為羈縻州。
元代(1279—1368年)在全國設3個中書省、11個行中書省。今湖北境內,長江以南屬湖廣行?。ㄖ谓?,今武漢市武昌),有武昌路、興國路、漢陽府與歸州;長江以北屬河南行省,有襄陽路、黃州路、蘄州路、中興路、峽州路和安陸府、沔陽府及荊門州;西北部一隅屬陜西行省,西部夔州路、羈縻州屬四川行省。
明代(1368—1644年)初,湖北屬湖廣行省。后全國分為十三個布政使司。今湖北全境基本屬于湖廣布政使司(治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區),有武昌府、漢陽府、黃州府、承天府、德安府、荊州府、襄陽府、鄖陽府。
清代(1644—1911年)初仍沿用明制。至康熙三年(1664年)湖廣分治,大體以洞庭湖為界,南為湖南布政使司;北為湖北布政使司,定為湖北省,省會武昌。是為湖北省建省之始,省名從此確立并沿用至今。湖北領武昌、漢陽、黃州、安陸、德安、荊州、襄陽、鄖陽等8府,湖北省行政區域之概貌已經基本形成。至清末,湖北省共領10府,共60縣、6散州、1散廳。
民國年間,湖北省總體區劃變化不大。民國元年(1912年),廢除府、州、廳建制,重新劃分,省下設道、縣兩級政區;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除道一級建制,實行省、縣兩級行政區;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于省、縣之間增設行政督查區;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湖北省共設1市(武昌市,漢口市為國民政府直轄)、8行政督察區、69縣。另,漢口有時為省轄市,有時為特別市。
自民國十六年(1927年)開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武裝建立過許多革命政權。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成立過黃安農民政權,擴建為鄂豫皖特區蘇維埃政府、鄂豫皖省蘇維埃政府;湘鄂西蘇維埃五縣聯縣政府,后改為湘鄂西蘇維埃政府、湘鄂西省蘇維埃政府??谷諔馉帟r期的民國三十年(1941年)4月,成立鄂豫邊區行政公署,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0月至1946年6月,擴大成立為中原解放區行政公署。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8月至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5月,在鄂西北先后建立過5個地區。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底,分別成立江漢行政公署和鄂豫行政公署。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湖北省行政區劃進行過一系列變化調整。至1990年,湖北省管轄6個地區,1個自治州,8個省轄市,22個縣級市,46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
截至2019年,湖北省共轄13個地級行政區,包括12個地級市(其中一個 副省級市)、1個自治州,分別是武漢市、黃石市、十堰市、宜昌市、襄陽市、鄂州市、荊門市、孝感市、荊州市、黃岡市、咸寧市、隨州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4個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包括3個縣級市、1個林區,分別是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神農架林區。湖北省人民政府駐武漢市武昌區洪山路7號。
地級行政區
武漢市 長江中游特大城市、湖北省的省會,總面積8494平方千米。被譽為“百湖之市”,擁有中國最大的城中湖——東湖。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武漢是辛亥革命武昌首義之地,也是國內科教名城,高校數量居全國第三。轄13個行政區: 江岸區、 江漢區、 硚口區、 漢陽區、 武昌區、 青山區、 洪山區、 蔡甸區、 江夏區、 黃陂區、 新洲區、 東西湖區、 漢南區。 | |
黃石市 位于長江中游南岸、湖北省東南部,是中部地區重要的原材料工業基地和長江港口城市,被譽為“青銅古都”、“鋼鐵搖籃”、“水泥故鄉”、“服裝新市”、“勁酒之都”。下轄4個市轄區、1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大冶市、 陽新縣、 黃石港區、 西塞山區、 下陸區、 鐵山區。 | |
十堰市 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地處秦巴山區東部、漢江中上游地區,大巴山東段逶迤于南,秦嶺余脈屏障其北,漢江自西向東穿越全境,總面積23680平方千米。下轄 張灣區、 茅箭區、 鄖陽區及 丹江口市、 鄖西縣、 竹山縣、 竹溪縣、 房縣。 | |
宜昌市 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處長江中上游結合部,渝鄂湘三省市交匯地,以“三峽門戶”、“川鄂咽喉”著稱,總面積2.1萬平方千米。是楚文化和巴文化發展的重要地望,被譽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 屈原,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人”的 王昭君都出生于古宜昌。轄5縣3市5區: 遠安縣、 興山縣、 秭歸縣、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 宜都市、枝江市、 當陽市、 夷陵區、 西陵區、 伍家崗區、 點軍區、 猇亭區。 | |
襄陽市 位于湖北省西北部,長江支流漢江的中游,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襄陽自古分為漢水(沔水)南北兩岸的襄陽及樊城二城,隔漢江相望,二城在歷史上都曾經是軍事與商業重鎮。2010年12月9日,襄樊市正式更名為襄陽市,下轄 襄城、 樊城、 襄州3個區, 棗陽、 宜城、 老河口3個縣級市, 南漳、 ???、 谷城3個縣。 | |
鄂州市 位于湖北省東部,長江中游南岸。西鄰武漢,東接黃石,北望黃岡??偯娣e1594平方千米。境內鐵礦石探明儲量居湖北省第二位,膨潤土、珍珠巖等31種非金屬礦探明儲量居湖北省之首。下轄 鄂城區、 華容區、 梁子湖區3個區。 | |
荊門市 位于湖北省中部,東眺武漢,西臨三峽,南望瀟湘,北通川陜,素有“荊楚門戶”之稱。轄2縣、1市、2區,總面積1.24萬平方千米。先后獲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全國造林綠化十佳城市、國家生態示范區試點城市等稱號。轄2個市轄區、1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 京山市、 沙洋縣、 鐘祥市、 東寶區、 掇刀區。 | |
孝感市 位于湖北省東北部,因東漢孝子 董永而得名,總面積8910平方千米,是孝文化之鄉和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也是革命老區。董永賣身葬父、黃香扇枕溫衾、孟宗哭竹生筍等古二十四孝中的“三孝”就發生在這里;有共和國開國將軍50名,是 劉華清、徐海東、劉震、聶鳳智等將軍的故鄉。下轄 孝南區和 云夢、 孝昌、 大悟3縣,代管 應城、 安陸、 漢川3個縣級市。 | |
荊州 市 地處長江中游、湖北省中南部,總面積1.41萬平方千米,先后被確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下轄 荊州、 沙市兩區, 江陵、 公安、 監利三縣和 松滋、 石首、 洪湖三市。 | |
黃岡市 地處湖北省東部、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轄7縣、2市,1區,總面積1.74萬平方千米。黃岡孕育了中國佛教禪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宋代活字印刷術發明人 畢升,明代醫圣 李時珍,地質科學家李四光,愛國詩人 聞一多,國學大師黃侃,哲學家熊十力,文學評論家胡風,《資本論》中譯者王亞南等一大批科學文化學者。下轄 黃州區、 麻城市、 武穴市、 團風縣、 浠水縣、 羅田縣、 英山縣、 蘄春縣、 黃梅縣、 紅安縣。 | |
咸寧市 東臨贛北,南接瀟湘,西望荊楚,北倚武漢,轄4縣1市1區,總面積9861平方千米。稱謂起源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取《易·乾彖》“萬國咸寧”之義,將永安易名咸寧,寓全都安寧之意,是中國桂花之鄉、楠竹之鄉、苧麻之鄉、茶葉之鄉、溫泉之鄉。轄四縣一市一區: 嘉魚縣、 通城縣、 崇陽縣、 通山縣、 赤壁市、 咸安區。 | |
隨州市 位于湖北省北部,聞名于世的 曾侯乙編鐘出土于此,也是華夏始祖炎帝神農的誕生地;地處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匯地帶,東承武漢,西接襄樊,北臨信陽,南達荊州,是湖北省對外開放的”北大門”,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由東向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轉站。下轄 曾都區、 隨縣、 廣水市。 |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位于湖北省西南部,總面積2.4萬平方千米,轄2市和6縣,是共和國最年輕的自治州,也是湖北省的少數民族自治州。地處武漢和重慶兩大"火爐"之間,是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之一。下轄 恩施市、 利川市2個縣級市; 建始、 巴東、 宣恩、 咸豐、 來鳳、 鶴峰6個縣。 |
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
仙桃市 原名 沔陽,位于湖北省中南部的江漢平原腹地,面積2538平方千米。是全國百強縣(市)、湖北首強縣(市)、全國衛生城市、全國綠化先進市。 | |
潛江市 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腹地,是連接湖北東西部的橋梁城市??偯娣e2004平方千米,境內有全國十大油田之一的江漢油田,轄16個鎮處,有“曹禺故里、江漢油城、水鄉園林、龍蝦之鄉”的美譽。 | |
天門市 地處江漢平原北部,因境內天門山而得名。1987年撤縣建市,1994年由省直管,是武漢城市圈成員之一??偯娣e2622平方千米,素有棉鄉、僑鄉、文化之鄉“三鄉寶地”美譽。是“茶圣” 陸羽,唐代詩人 皮日休,明代竟陵派文學創始人鐘惺、譚元春,清朝狀元蔣立鏞等歷史名人故里。 | |
神農架林區 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東瞰荊襄、南臨三峽、西望巴蜀、北顧武當。相傳炎帝神農氏曾在這里架木為壇,跨鶴飛仙,故名“神農架”。1970年經國務院批準建制,是中國以“林區”命名的行政區??偯娣e3253平方千米,下轄6鎮2鄉。 |
湖北省位于中國中部,長江中游,東鄰 安徽,西連 重慶,西北與 陜西接壤,南接 江西、 湖南,北與 河南毗鄰。介于東經108°21′42″—116°07′50″、北緯29°01′53″—33°6′47″之間,東西長約740千米,南北寬約470千米。
湖北省正處于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向第三級階梯過渡地帶,湖北省地勢呈三面高起、中間低平、向南敞開、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地貌類型多樣,山地、丘陵、崗地和平原兼備。山地、丘陵和崗地、平原湖區各占湖北省總面積的56%,24%和20%。地勢高低相差懸殊,西部號稱"華中屋脊"的神農架最高峰神農頂,海拔達3105米;東部平原的監利縣譚家淵附近,地面高程為零。湖北省西、北、東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當山、桐柏山、大別山、幕阜山等山地環繞,山前丘陵崗地廣布,中南部為江漢平原,與湖南省洞庭湖平原連成一片,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除平原邊緣崗地外,海拔多在35米以下,略呈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的趨勢。
湖北省地處亞熱帶,位于典型的季風區內。全省除高山地區外,大部分為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光能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降水充沛,雨熱同季。
日照
湖北省大部分地區太陽年輻射總量為85—114千卡/平方厘米,多年平均實際日照時數為1100—2150小時。其地域分布是鄂東北向鄂西南遞減,鄂北、鄂東北最多,為2000—2150小時;鄂西南最少,為1100—1400小時。其季節分布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秋兩季因地而異。
氣溫
湖北省年平均氣溫15℃—17℃,大部分地區冬冷、夏熱,春季氣溫多變,秋季氣溫下降迅速。一年之中,1月最冷,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2℃—4℃;7月最熱,除高山地區外,平均氣溫27℃—29℃,極端最高氣溫可達40℃以上。全省無霜期在230—300天之間。
降水
湖北省平均降水量在800—1600毫米之間。降水地域分布呈由南向北遞減趨勢,鄂西南最多達1400—1600毫米,鄂西北最少為800—1000毫米。降水量分布有明顯的季節變化,一般是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夏季雨量在300—700毫米之間,冬季雨量在30—190毫米之間。6月中旬至7月中旬雨量最多,強度最大,是梅雨期。
河流
湖北省境內除長江、漢江干流外,省內各級河流河長5千米以上的有4228條,河流總長5.92萬千米,其中河長在100千米以上的河流41條。長江自西向東,流貫省內26個縣市,西起巴東縣鳊魚溪河口入境,東至黃梅濱江出境,流程1041千米。境內的長江支流有漢水、沮水、漳水、清江、東荊河、陸水、灄水、倒水、舉水、巴水、浠水、富水等。其中漢水為長江中游最大支流,在湖北省境內由西北趨東南,流經13個縣市,由陜西白河縣將軍河進入湖北省鄖西縣,至武漢匯入長江,流程858千米。
湖泊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之稱。境內湖泊主要分布在江漢平原上?,F有湖泊755個,湖泊水面面積合計2706.851平方千米。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有洪湖、長湖、梁子湖、斧頭湖。
湖北省共有14個土類,32個亞類,138個土屬,455個土種。
按中國植被分類原則和系統,湖北省自然植被分為4個植被型組: 針葉林、 闊葉林、 灌叢和 水生植被;12個植被型: 寒溫性針葉林、 溫性針葉林、 暖性針葉林、 針闊葉混交林、落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 常綠闊葉林、 竹林、常綠針葉灌叢、常綠革葉灌叢、常綠落葉闊葉灌叢和水生植被等,30個群系組,124個群系。
2015年,湖北省地表水資源量991.15億立方米,折合徑流深533.2毫米,比2014年偏多11.9%。其中長江流域地表水資源量986.29億立方米,折合徑流深534.4毫米,偏多11.9%;淮河流域地表水資源量4.87億立方米,折合徑流深359.2毫米,偏多7.8%。
湖北省自然地理條件優越,海拔高低懸殊,樹木垂直分布層次分明,優越的森林植被呈現出普遍性與多樣化的特點。
湖北省已發現的木本植物有105科、370屬、1300種,其中喬木425種、灌木760種、木質藤本115種。這在全球同一緯度所占比重是最大的。全省不僅樹種較多,而且起源古老,迄今仍保存有不少珍貴、稀有孑遺植物。除有屬于國家一級保護樹種水杉、珙桐、禿杉外,還有二級保護樹種香果樹、水青樹、連香樹、銀杏、杜仲、金錢松、鵝掌楸等20種和三級保護樹種秦嶺冷杉、垂枝云杉、穗花杉、金錢槭、領春木、紅豆樹、厚樸等21種。藤本植物,種類多且分布廣,價值較高的有爬藤榕、苦皮藤、中華獼猴桃、葛藤、括婁等10多種。全省的草本植物有2500種以上,其中已被人們采制供作藥材的有500種以上。
湖北省在動物地理區劃系統中屬東澤界、華中區,有陸生脊椎動物687種,其中兩棲類48種、鳥類456種、爬行類62種,獸類121種。全省被國家列為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112種。其中,屬一類保護的有金絲猴、白鸛等23種;屬二類保護的有江豚、獼猴、金貓、小天鵝、大鯢等89種。全省共有魚類206種,其中以鯉科魚類為主,占58%以上,其次為鰍科,占8%左右。全省魚苗資源豐富,長江干流主要產卵場36處,其中半數以上在湖北境內。
湖北省礦產資源豐富,全省已發現礦產136種(不含亞礦種,下同),約占全國已發現礦種數的81%;其中已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有87種,約占全國已查明資源儲量礦產的56%;已發現但尚未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種有49種。
列入《湖北省礦產儲量表》的礦種有80種(石油、天然氣、地熱、鈾、釷、地下水、礦泉水等未列入)。已上《湖北省礦產儲量表》礦區956個,礦產地1287處,產地數較多的礦產有:煤、鐵、磷、石灰巖、銅、金、硫鐵礦、銀、礦鹽、鈮、鉭、芒硝、白云巖、粘土、石煤等。1287個礦產地資源儲量規模為中、小型的礦產地占90%,大型、特大型的礦產地僅占6.9%。磷、礦鹽、芒硝、石膏、鐵、銅、金、銀、石灰巖等是湖北省具有優勢的礦產?;视瞄蠙鞄r、碘、溴、石榴子石、累脫石粘土和建筑用輝綠巖居全國首位。保有資源儲量位于全國前10位的礦產有57種。按2000年底保有礦產資源儲量,全國統一計算的礦產資源潛在價值,湖北省為14728億元,居全國第14位;人均潛在總值2.48萬元,居全國第17位。
截止到2017年底,湖北省累計已發現礦種150種,累計已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種91種。2018年新發現礦產地共計11處,其中大型1處,中型2處,小型8處。
截至2018年末,湖北省常住人口5917萬人,其中,城鎮3567.95萬人,鄉村2349.05萬人。城鎮化率達到60.3%。全年出生人口68.20萬人,出生率為11.54‰;死亡人口41.37萬人,死亡率為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54‰。
蔣超良:中央委員,書記,省人大主任
王曉東:中央委員,副書記、省長
馬國強:中央候補委員,副書記、武漢市委書記
爾肯江·吐拉洪:常委、統戰部長
黃楚平:常委、常務副省長
王瑞連:常委、組織部長
王艷玲:中央候補委員,常委、宣傳部長
梁偉年:常委、秘書長
王立山:中央紀委委員,常委、紀委書記,監委主任
周霽:常委,宜昌市委書記
李樂成:常委,襄陽市委書記
馬濤:常委,省軍區司令員
省長:王曉東
副省長:黃楚平、曹廣晶、曾欣、萬勇、趙海山、陳安麗、楊云彥
秘書長:別必雄
(截至2019年初)
2018年,湖北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9366.55億元,增長7.8%。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3547.51億元,增長2.9%;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17088.95億元,增長6.8%;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18730.09億元,增長9.9%。三次產業結構由2017年的10.0:43.5:46.5調整為9.0:43.4:47.6。在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其他服務業增加值分別增長5.1%、6.5%、6.1%、5.0%、6.3%、15.4%。
固定資產投資
2018年,湖北省完成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長11.0%,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4693.12億元,增長2.6%。按產業劃分,全省一、二、三次產業投資分別增長-2.3%、14.5%、9.4%。全省233個在建重點建設項目全年完成投資2429.79億元。億元以上新開工項目4412個,億元以上項目完成投資增長15.4%。
財稅收支
2018年,湖北省完成財政總收入5684.85億元,增長8.5%,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307.03億元,增長8.5%。在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2463.46億元,增長9.6%。全年財政支出7257.55億元,增長6.7%。
人民生活
2018年,湖北省湖北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455元,增長8.0%;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78元,增長8.4%。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9%,漲幅比上年提高0.4%。其中,城市上漲2.0%,農村上漲1.8%。分類別看,八大類商品價格全部上漲。其中,食品煙酒價格上漲1.8%,衣著價格上漲0.8%,居住價格上漲2.5%,生活用品及服務價格上漲1.3%,交通和通信價格上漲2.2%,教育文化和娛樂價格上漲1.5%,醫療保健價格上漲3.5%,其他用品和服務價格上漲0.6%。湖北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上漲4.2%,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上漲4.8%。
2018年,湖北省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733.6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3%。
種植業
2018年,湖北省糧食總產量2839.47萬噸,下降0.2%,連續6年穩定在2500萬噸(500億斤)以上;種植面積4847.01千公頃,下降0.1%。蔬菜及食用菌產量3963.94萬噸,增長3.6%;茶葉產量32.98萬噸,增長8.8%;園林水果(不含果用瓜)產量655.46萬噸,增長5.5%。
畜牧業
2018年,湖北省生豬出欄4363.50萬頭,下降1.9%;牛出欄108.33萬頭,增長0.4%;羊出欄609.23萬只,增長0.8%;家禽出籠53244.82萬只,增長2.5%;禽蛋產量171.53萬噸,增長2.0%。
漁業
2018年,湖北省水產品總產量458.40萬噸,下降1.5%。特色水產養殖產量快速增長,小龍蝦產量81.24萬噸,增長28.6%。
工業
截至2018年末,湖北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5598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1%。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長5.0%;集體企業增長1.6%;股份合作企業增長9.2%;股份制企業增長7.6%;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增長3.8%;其他經濟類型企業增長7.1%。輕工業增長7.4%;重工業增長6.8%。制造業增長6.9%,低于規模以上工業0.2%。高技術制造業增長13.2%,快于規模以上工業6.1%,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8.9%,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16.0%。全年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增長10.2%,產品銷售率為96.9%,出口交貨值下降2.2%。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2755.38億元,增長19.0%。
建筑業
2018年,湖北省具有資質建筑企業完成施工產值15133.87億元,增長13%;實現利潤627.81億元,增長21.9%。新開工房屋建筑施工面積39786.84萬平方米,增長10.8%。
國內貿易
2018年,湖北省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333.60億元,增長10.9%。分城鄉看,城鎮實現零售額15373.43億元,增長10.8%;鄉村實現零售額2960.17億元,增長11.6%。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單位)實現消費品零售額8229.11億元,增長11.1%。網上零售額達到2533.5億元,比上年增長23.5%,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963.6億元,增長33.9%。全省新登記市場主體89.30萬戶,其中,新登記私營企業23.27萬戶,新登記個體工商戶63.12萬戶。
對外經濟
2018年,湖北省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3487.2億元,增長11.2%,其中,進口1234.0億元,增長15.0%;出口2253.2億元,增長9.2%。新批外商直接投資項目418個。全年實際使用外資119.41億美元,增長8.6%。
房地產業
2018年,湖北省商品房銷售面積8865.38萬平方米,增長8.7%;實現商品房銷售額7531.38億元,增長20.3%。
郵電通信
2018年,湖北省郵政業務總量345.24億元,增長29.9%;全省電信業務總量2035.27億元,增長137.2%。長途光纜線路總長度達到160.58萬千米;局用交換機達到403.30萬門;固定電話用戶568.91萬戶;移動電話用戶達到5569.79萬戶;全省電話普及率為103.7部/百人;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1480.73萬戶。
旅游業
2018年,湖北省國內旅游人數7.27億人次,增長13.8%;國內旅游收入6344.33億元,增長15.0%。
金融業
截至2018年末,湖北省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55371.19億元,比年初增加3662.97億元。其中,住戶存款26315.35億元,增加2469.07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44340.54億元,比年初增加6176.75億元。其中,住戶貸款13879.26億元,增加2274.25億元;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30454.90億元,增加3902.19億元。
保險業
2018年,湖北省實現保費收入1470.92億元,增長9.2%。其中,財產險公司實現保費收入351.97億元,增長14.1%;人身險公司實現保費收入1118.95億元,增長7.8%。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466.67億元,增長14.8%,其中,財產險公司賠款支出182.35億元,增長19.0%;人身險公司賠付支出284.32億元,增長12.3%。
公路
截至2016年末,湖北省公路總里程26.02萬千米、公路密度139.96千米/百平方千米,實現100%的縣市通國道、99%的縣市通一級及以上公路、100%的鄉鎮通國省道、98%的鄉鎮通二級以上公路、100%的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 。截至2017年6月底,湖北省已建和在建高速公路總里程達7193千米,已通車里程6204千米。
鐵路
湖北省境內的鐵路線有 京廣線、 京九線、 武九鐵路、 襄渝線、 漢丹線、 焦柳線、 長荊線、 宜萬鐵路、 渝利鐵路; 高鐵有 京廣高鐵、 漢宜客運專線等。
水運
截至2016年末,湖北省內河航道通航里程總計8637.95千米,其中33.5千米四級航道升為三級航道、78.2千米五級航道升為三級航道。等級航道所占比重為71%,三級及以上航道所占比重為21.8% 。全年水運建設投資完成66.5億元,新增三級以上高等級航道110千米。漢江沙洋港、仙桃港、丹江口港及黃梅小池濱江綜合碼頭等先后開港,新增港口通過能力2200萬噸。全省港口吞吐量達到3.5億噸,比2015年增長6.4%。完成水路貨運量、貨運周轉量3.5億噸、2624.5億噸千米,增長8.9%、7.2%。全省貨船平均噸位達1880載重噸,萬噸船舶運力規模以上企業達105家。
航空
武漢市是中國航空運輸中心之一,位于武漢市黃陂區的武漢天河國際機場是華中地區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航空港,是全國十大機場之一,空中航線共200余條。省內有航線通往省內及省外和國際航線共20余條。
湖北省擁有的 武漢天河國際機場、 宜昌三峽國際機場、 襄陽劉集機場、 恩施許家坪機場、 神農架機場、 十堰武當山機場等 民用機場以及規劃的武漢第二機場和 鄂東機場等。
2018年,湖北省完成貨物周轉量6605.49億噸千米,比上年增長5.2%;旅客周轉量1348.98億人千米,下降1.2%;公路總里程達275039.31千米,增長2.1%;高速公路里程達6366.86千米,增長1.8%。
2018年,湖北省共登記重大科技成果1365項。其中,基礎理論成果40項,應用技術成果1300項,軟科學成果25項。全年共簽訂技術合同28835項,技術合同成交金額1237.19億元,合同金額比上年增長16.1%。年末,共建有190家省級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528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全省具備向社會出具檢測報告的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機構有91個,其中國家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37個。累計有16144家企業通過ISO9000體系認證;企業獲得強制性認證證書16813張。法定計量技術機構有165個,強制檢定計量器具234.7萬臺件。全省天氣雷達觀測站點有14個,衛星云圖接受站點17個。地震遙測臺網3個,地震臺站47個。
2018年,湖北省普通高等教育本??普猩?2.7萬人,在校生143.8萬人,畢業生37.5萬人;研究生招生5.3萬人,在校研究生14.8萬人,畢業生3.7萬人;各類中等職業教育招生16.1萬人,在校生45萬人,畢業生13.8萬人;普通高中招生27.7萬人,在校生82.4萬人,畢業生27.6萬人;普通初中在校生158.8萬人,小學在校生366.6萬人,幼兒園在園幼兒174.1萬人。
學校名稱 | 主管部門 | 所在地 | 備注 |
---|---|---|---|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 | 海軍 | 武漢市 | |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預警學院 | 空軍 | 武漢市 | |
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指揮學院 | 火箭軍 | 武漢市 | |
武漢大學 | 教育部 | 武漢市 | 985工程,211工程,雙一流 |
華中科技大學 | 教育部 | 武漢市 | 985工程,211工程,雙一流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 教育部 | 武漢市 | 211工程,雙一流 |
武漢理工大學 | 教育部 | 武漢市 | 211工程,雙一流 |
華中農業大學 | 教育部 | 武漢市 | 211工程,雙一流 |
華中師范大學 | 教育部 | 武漢市 | 211工程,雙一流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教育部 | 武漢市 | 211工程,雙一流 |
中南民族大學 | 國家民委 | 武漢市 | |
湖北大學 | 湖北省 | 武漢市 | 省部共建 |
武漢科技大學 | 湖北省 | 武漢市 | 省部共建 |
長江大學 | 湖北省 | 荊州市 | |
武漢工程大學 | 湖北省 | 武漢市 | |
武漢紡織大學 | 湖北省 | 武漢市 | |
武漢輕工大學 | 湖北省 | 武漢市 | |
湖北工業大學 | 湖北省 | 武漢市 | |
湖北中醫藥大學 | 湖北省 | 武漢市 | |
江漢大學 | 湖北省 | 武漢市 | |
湖北師范大學 | 湖北省 | 黃石市 | |
三峽大學 | 湖北省 | 宜昌市 | |
黃岡師范學院 | 湖北省 | 黃岡市 | |
湖北民族大學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
漢江師范學院 | 湖北省 | 十堰市 | |
湖北文理學院 | 湖北省 | 襄陽市 | |
武漢體育學院 | 湖北省 | 武漢市 | |
湖北美術學院 | 湖北省 | 武漢市 | |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 | 湖北省 | 十堰市 | |
湖北工程學院 | 湖北省 | 孝感市 | |
湖北理工學院 | 湖北省 | 黃石市 | |
湖北科技學院 | 湖北省 | 咸寧市 | |
湖北醫藥學院 | 湖北省 | 十堰市 | |
湖北警官學院 | 湖北省 | 武漢市 | |
荊楚理工學院 | 湖北省 | 荊門市 | |
武漢音樂學院 | 湖北省 | 武漢市 | |
湖北經濟學院 | 湖北省 | 武漢市 | |
武漢商學院 | 湖北省 | 武漢市 | |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 | 湖北省 | 武漢市 | |
湖北大學知行學院 | 教育廳 | 武漢市 | 民辦 |
武漢科技大學城市學院 | 教育廳 | 武漢市 | 民辦 |
三峽大學科技學院 | 教育廳 | 宜昌市 | 民辦 |
江漢大學文理學院 | 教育廳 | 武漢市 | 民辦 |
湖北工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 | 教育廳 | 武漢市 | 民辦 |
武漢工程大學郵電與信息工程學院 | 教育廳 | 武漢市 | 民辦 |
武漢紡織大學外經貿學院 | 教育廳 | 武漢市 | 民辦 |
長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 | 教育廳 | 荊州市 | 民辦 |
長江大學文理學院 | 教育廳 | 荊州市 | 民辦 |
湖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 | 教育廳 | 黃石市 | 民辦 |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科技學院 | 教育廳 | 十堰市 | 民辦 |
湖北醫藥學院藥護學院 | 教育廳 | 十堰市 | 民辦 |
湖北民族學院科技學院 | 教育廳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民辦 |
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 | 教育廳 | 武漢市 | 民辦 |
武漢體育學院體育科技學院 | 教育廳 | 武漢市 | 民辦 |
湖北文理學院理工學院 | 教育廳 | 襄陽市 | 民辦 |
湖北工程學院新技術學院 | 教育廳 | 孝感市 | 民辦 |
武漢東湖學院 | 教育廳 | 武漢市 | 民辦 |
漢口學院 | 教育廳 | 武漢市 | 民辦 |
武昌首義學院 | 教育廳 | 武漢市 | 民辦 |
武昌理工學院 | 教育廳 | 武漢市 | 民辦 |
武漢生物工程學院 | 教育廳 | 武漢市 | 民辦 |
武漢晴川學院 | 教育廳 | 武漢市 | 民辦 |
武昌工學院 | 教育廳 | 武漢市 | 民辦 |
武漢工商學院 | 教育廳 | 武漢市 | 民辦 |
湖北商貿學院 | 教育廳 | 武漢市 | 民辦 |
文華學院 | 教育廳 | 武漢市 | 民辦 |
武漢學院 | 教育廳 | 武漢市 | 民辦 |
武漢工程科技學院 | 教育廳 | 武漢市 | 民辦 |
武漢華夏理工學院 | 教育廳 | 武漢市 | 民辦 |
武漢傳媒學院 | 教育廳 | 武漢市 | 民辦 |
武漢設計工程學院 | 教育廳 | 武漢市 | 民辦 |
截至2018年末,湖北省共有國有藝術表演團體86個,群藝館、文化館125個,公共圖書館116個,博物館157個。電影放映管理機構96個,放映單位1663個。廣播電臺6座,電視臺6座,廣播電視臺77座,有線電視用戶1119.6萬戶。全年出版全國性和省級報紙9.1億份,各類期刊1.2億冊,圖書2.5億冊。
2018年,湖北省運動員在國際比賽中共獲得冠軍77項次、亞軍48項次、季軍39項次,其中奧運會項目最高水平比賽冠軍14項次、亞軍11項次、季軍5項次;在各類全國比賽中,獲冠軍172項次、亞軍149項次、第三名167項次,其中,全運會項目全國最高水平比賽中冠軍30項次、亞軍31項次、第三名31項次。全年銷售體育彩票130.6億元。
截至2018年末,湖北省共有醫療衛生機構36492家,其中醫院996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34913家,專業公共衛生機構508家;全省共有衛生計生人員總數51.7萬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5.1萬人,注冊護士19萬人;全省共有醫療衛生機構床位39.5萬張,其中醫院床位28.3萬張,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床位1.6萬張,衛生院床位7.9萬張。
截至2018年末,湖北省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55%,比上年末下降0.04%。全省全員勞動生產率為10.95萬元/人,比上年提高8.5%。
截至2018年末,湖北省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1601.3萬人,其中,在職職工1047.2萬人,離退休人員554.1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2283.3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1054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4532.2萬人;參加工傷保險676萬人;參加生育保險540萬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590.8萬人,年末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6.1萬人。
2018年,湖北省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37.8萬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33.8萬人,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41.5萬人。社會福利事業不斷發展。截至2018年末,湖北省各類社會福利收養床位37.7萬張,城鎮社區服務中心、站共計4867個。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104.6億元。
2018年,湖北省長江干流總體水質狀況為優。監測的18個斷面水質均達到Ⅱ—Ⅲ類,其中Ⅱ類占61.1%,Ⅲ類占38.9%。與上年相比,監測斷面保持不變,長江干流水質總體保持穩定。
楚地由于位處江漢及漢淮之間,北方的華夏語、西方的藏緬語、南方的苗瑤語和東南的壯侗語都在楚地接觸和交流,所形成的楚語自然是吸收了多種語言成分而詞匯豐富多彩、音聲別具一格的方言。楚國語言屬華夏語言系統,在語音、詞匯上具有較多的自身特點。孟子曾用南蠻言這個比喻,形容楚人語音的奇特難懂。
春秋以后,隨著各地經濟文化聯系的加強,各族人民相互學習,彼此促進,楚國成為南方各族的融合中心,在語言上,楚人也起著溝通夏夷、消除隔閡的作用。在 揚雄《 方言》中,楚與魏、衛、宋、鄭、韓,吳、齊、巴、秦之中的某一地區共有的方言詞匯約70個,其中與吳共有者占了一半以上,反映楚、吳方言比較接近。
湖北省文物點有1.5萬處,其中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余處,省級 文物保護單位154處。全省有武漢、 荊州、襄陽、隨州、 鐘祥等5個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屈原出生的 秭歸縣;被譽為“東方 第八大奇跡”的 曾侯乙編鐘; 銅綠山古礦冶遺址和 越王勾踐劍、商代的 盤龍城、西漢沿革至今的 問津書院 。湖北省蘄春縣是明代偉大醫學家 李時珍的故里、 武當山的道教建筑群及武術、漢文化代表的 王昭君故里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著稱于世。全省還有以 荊州古城、蒲圻赤壁、襄陽 古隆中、當陽 長坂坡為代表的三國文化。
武當山古建筑群,位于湖北省十堰武當山風景區內,始建于 唐貞觀年間(627年—649年),宋、元時進行規模建筑。 明成祖 朱棣將武當山道場辟為皇室家廟,永樂歷時12年,建成8宮、2觀、36個庵堂、72巖廟等33組建筑群,總建筑面積達160萬平方米。明嘉靖年間又大規模維修和擴建。 武當山古建筑群現存較完好的古建筑129處,建筑面積5萬平方米,占地面積100多萬平方米,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武當山古建筑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明顯陵,明代皇陵,位于 鐘祥市郢中街道辦事處皇城村松林山。陵區面積約50萬平方米。為明世宗 嘉靖皇帝生父 朱祐杬和生母蔣氏的合葬墓。布局按帝制“三朝兩宮”式和“天子五門”制式排列;四周環黃瓦朱墻,墻高6.5米,厚1.9米,周長4730米。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楚菜是中國傳統菜系之一。楚菜以烹制淡水魚鮮技藝見長,以“味”為本,講求鮮、嫩、柔、滑、爽,自成體系,被列為全國 十大菜系之一。
武漢菜
楚菜典型代表,以 漢陽、 武昌、 黃陂等區風味為基礎,吸收了省內外各種風味流派之所長,逐漸形成了獨特風格。武漢菜以烹制山珍海味見長,淡水魚鮮與 煨湯技術獨具特點。主要名菜有清蒸 武昌魚、 豆絲、 黃陂三鮮, 黃陂糖蒸肉等。 舌尖上的湖北 (29張)
荊宜菜
包括 荊州、 江漢、宜昌等地區的風味佳肴。它是鄂菜的本源,以烹調淡水魚鮮技藝見長。諸如 蟠龍菜、 荊沙魚糕、 二回頭, 雞茸筆架魚肚、 八寶海參、散燴八寶等獨具特色。
襄鄖菜
是湖北省菜系的北味菜,它以襄陽和鄖陽(今十堰)地區的風味為基礎,吸收鄂豫陜渝四省的風味。特點是以豬、牛、羊肉為主要原料,加以特產山珍和野味,制作方法以紅扒、熱燒、生炸、回鍋、涼拌居多。代表菜有:峴山槎頭鳊魚、漢江鲌魚類菜肴、 武當猴頭、 太和雞、鄖陽三合湯、 蜜棗羊肉等。
鄂東南菜
特點是用油寬,火勁足,擅長大燒、油燜、干灸,口味偏重,富有濃厚的鄉土氣息。代表菜有:黃州 東坡肉、 瓦罐雞湯、 梅花牛掌等。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還有百花莼菜、薇菜燴肉絲、 小米年肉等特產名菜。
楚文化
楚文化是中國春秋時期南方諸侯國楚國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稱,是漢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楚國先民 具有楚文化的器物和圖案 (19張) 最初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南遷后給楚地帶來了 華夏文明的先進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別是姬周文明為基礎向前發展楚文化?,F今湖北省大部、河南西南部為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區。
青銅文化
銅是人類最早使用的金屬之一。在鐵器出現之前,銅及其合金曾是用量最多、用途最廣、對人類社會發展所起作用最大的一種金屬。楚文化,是中國青銅時代的一種區域文化,青銅文化成為構成楚文化的主體的支柱之一。
青銅禮器是楚國銅器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當時的風俗好尚、意識形態、工藝水平、文化進程”均“蘊蓄于其中”。楚國的青銅禮器有鼎、簋、敦、盞、壺、缶等。
漆器文化
楚人生活在一個漆的王國中,生離不開漆,死也離不開漆。其生時使用的日常生活實用器具和娛樂用品是漆品,死后喪葬用品也多用漆品。
楚國的竹胎漆器以竹編織物最為精致。楚國的竹編織物在許多楚墓中都有出土、是楚人的日常生活用品之一。如江陵馬山1號楚墓出土竹器27件,其中髹漆竹器有竹扇、小型竹笥、圓竹筒等。
湖北省武漢是“高山流水覓知音”的發源地。藝術表演場館有 琴臺大劇院、湖北省 劇院、 武漢劇院、 洪山禮堂等。
武漢雜技廳于1992年建成,是中國第一座可供進行國際 雜技、 馬戲表演的觀演建筑,也是亞洲最大的雜技廳,在此舉辦的 中國武漢國際雜技藝術節是全球三大國際雜技節之一,被文化部列為中國“七大對外文化交流項目”之一。湖北省 玩燈獨具特色,其中以 僵獅子最為有名。
漢繡最早可以追溯到 春秋戰國,以 楚繡為基礎,融匯南北諸家繡法之長,糅合出了富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新繡法。1910年和1915年,漢繡制品在南洋賽會和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獎。國務院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漢繡名列其中。2013年,湖北省第一家民辦漢繡博物館——武漢漢繡博物館,在 漢陽江欣苑社區掛牌成立。
楚劇,舊稱哦呵腔、黃孝花鼓戲、 西路花鼓戲,清代道光年間鄂東流行的哦呵腔與湖北省武漢市 黃陂區、 孝感市一帶的 山歌、 道情、 竹馬、 高蹺及 民間說唱等融合,形成一個獨立的漢族地方聲腔劇種之一,1926年改稱楚劇,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歷史,是湖北省地區具有廣泛影響的地方劇種。2006年5月20日,楚劇經 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漢劇舊稱 楚調、 漢調,又名楚腔、楚曲,初步形成于清代康乾年間,至嘉道年間走向進一步成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流行于湖北省,遠及 湘、 豫、 川、 陜、 粵、 皖、 贛、 黔、 晉等省的部分地區。漢劇聲腔以西皮、二黃為主。其中的代表性劇目有《雙盡忠》、《 兩狼山》、《 生死板》、《 打花鼓》、《 審陶大》、《 合銀牌》、《斬李虎》、《 宇宙鋒》、《鬧金階》、《 哭祖廟》等。
荊州花鼓戲,曾稱“ 沔陽花鼓”,后正式命名為“天沔花鼓”。20世紀80年代初改稱“荊州花鼓戲”,是流行于湖北省江漢平原一帶的地方戲曲劇種。荊州花鼓戲發端于清代 沔陽州,即現今的 仙桃、天門、潛江一帶 。
黃梅戲起源于湖北省 黃梅,原名 黃梅調、采茶戲等,現流布于安徽省安慶市、湖北省黃梅縣等地 。黃梅戲的表演載歌載舞,質樸細致,真實活潑,韻味豐厚富于生活氣息,以崇尚情感體驗著稱,具有清新自然、優美流暢的藝術風格。黃梅戲中有許多為人熟知的優秀劇目,其中以《 天仙配》、《 女駙馬》等最具代表性。黃梅戲是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影響十分深遠。
湖北省戲劇還有湖北省 漁鼓、 江漢平原皮影戲、湖北省 道情、湖北省 評書、湖北省 大鼓、湖北省 小曲等。武漢是中國京劇第一世家“京劇譚門 譚鑫培”的故鄉。
楚人以 稻米為主食,在楚紀南城內,發現五外有火燒過的稻米遺跡,最大的一處長約3.5米,寬約1.5米,厚約5—8厘米。楚人的基本副食品有魚類、肉類和蔬菜類。楚國的水果種植也很普及。古有“江浦之橘,云夢之柚”的說法。
服飾方面,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裝束。楚人的衣著具有地域色彩,歷史上曾冠之以“楚服”和“楚制”的專稱。與中原民族相比,楚族性格活潑,無拘無束,富于創新精神,敢于別具一格、表現個性,這種民族性格和精神也推動了楚族在服式上不斷地推陳出新。
湖北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形成“東禪西道”的湖北省傳統宗教文化格局。中國天主教第一位自選自圣主教董光清、中國道教史上第一位女方丈吳誠真、以及近年圓寂的湖北省籍高僧本煥大師、凈慧長老、昌明法師等均誕生于湖北省。武當山李光富道長還當選為中國道教協會會長,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湖北省首位當選全國性宗教團體主要負責人的宗教人士。
湖北省信教群眾約167萬人,依法登記宗教活動場所3418處,其中,佛教1891處,道教665處,其中,全國重點寺院宮觀7處:黃梅五祖寺、當陽玉泉寺,武漢歸元寺、寶通寺,武當山紫霄宮、太和宮,武漢長春觀。
城市 | 特產 |
---|---|
武漢 | 武昌魚、雙柳泡菜、李集小香蔥等 |
黃石 | 黃石靈溪豆豉、金柯辣椒、松花皮蛋、大冶桔片爽、陽新番鴨、陽新枇杷等 |
十堰 | 武當靈芝、武當山凍豆腐、黃龍鱖魚、鄖西葛根、竹溪黃連等 |
宜昌 | 宜都蜜柑、秭歸臍橙、宜昌天麻、資丘皺皮木瓜等 |
襄陽 | 漢水牌砂梨、湯趙灣、紫金香菇等 |
鄂州 | 沼山胡柚、螃蟹、華容葡萄、太和千張等 |
荊門 | 京山橋米、京山白花菜、葛粉、栗溪香菇等 |
孝感 | 大悟板栗、孝感麻糖、廟頭黃花、孝感早蜜桃等 |
荊州 | 洪湖蓮子、荊州甜酸獨蒜、松滋蕎麥豆皮、洪湖蓮藕、荊江麻鴨等 |
黃岡 | 策湖菱角、武穴菜籽油、挪園青峰茶、孔垅梅發興醬干、太白湖藕、盧列粉絲等 |
咸寧 | 蒲圻貝母、野桂花蜂蜜、赤壁獼猴桃、羊樓洞磚茶、烏藥等 |
隨州 | 隨州銀杏、隨州蜜棗、隨州泡泡青、廣水奎面、廣水白靈菇、隨州油桃等 |
恩施州 | 恩施葛仙米、大派火腿、板橋黨參、貢水白柚、關口葡萄、恩施紫油厚樸等 |
城市 | 美食 |
---|---|
武漢 | 武漢紅豆沙、青山麻烘糕、八卦湯等 |
黃石 | 金牛千張皮、黃石港餅等 |
十堰 | 竹溪碗糕等 |
宜昌 | 三峽苕酥、金箍條等 |
襄陽 | 襄陽夾沙肉、襄陽夜壺油茶、襄陽玉帶糕、襄陽糊辣湯等 |
鄂州 | 諸葛烤魚、鄂州東坡餅、石鍋耙泥鰍、小天池蒸南瓜等 |
荊門 | 鐘祥盤龍菜、荊門八角雪棗、萬壽羹、鐘祥米茶等 |
孝感 | 孝感米酒、漢川荷月、云夢魚面、宮廷烤雞等 |
荊州 | 松滋洈水魚、筆架魚肚等 |
黃岡 | 珍珠果米酒等 |
咸寧 | 咸寧桂花糕、嘉魚麻糖、雞蛋麻花等 |
隨州 | 廣水滑肉等 |
恩施州 | 張關合渣、土家十大碗、洋芋粑粑、土家族油茶湯等 |
共12家
宜昌長陽清江畫廊風景區 | 巴東神農溪旅游區 | 宜昌三峽大壩旅游區 |
武漢木蘭生態文化旅游區 | 神農架風景區 | 十堰武當山風景區 |
武漢黃鶴樓 | 宜昌秭歸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區 | 武漢東湖生態旅游風景區 |
宜昌三峽人家風景區 | 恩施大峽谷 | 三國赤壁古戰場 |
共101家
黃岡英山大別山主峰風景區 | 恩施鶴峰縣滿山紅景區 | 武漢華僑城歡樂谷 |
武漢蔡甸區金龍水寨景區 | 武漢黃陂區姚家山景區 | 宣恩伍家臺鄉村休閑度假區 |
恩施州楊梅古寨景區 | 孝感董永公園 | 武漢市黃陂區農耕年華景區 |
襄陽??祱蛑魏勇糜螀^ | 襄陽鳳凰溫泉旅游區 | 來鳳縣仙佛寺景區 |
武漢東湖聽濤風景區 | 武漢木蘭清涼寨 | 武漢東湖落雁景區 |
咸寧溫泉谷度假區 | 武漢科技館 | 武漢市海昌極地海洋世界 |
黃岡市李先念故居紀念園 | 始縣野三河景區 | 武漢木蘭天池景區 |
建黃岡市麻城五腦山 | 武漢九真山 | 英山縣桃花沖風景區 |
房縣野人谷旅游區 | 利川市龍船水鄉景區 | 黃石市東方山風景區 |
宜昌石牌要塞旅游區 | 黃岡市東坡赤壁風景區 | 荊州市博物館 |
建始縣石門河景區 | 武漢東湖磨山景區 | 宜昌市玉泉寺景區 |
武漢辛亥革命博物館 | 武漢晴川閣 | 十堰鄖西天河旅游區 |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 博物館 | 宜昌三峽竹海生態風景區 |
黃岡浠水縣三角山旅游風景區 | 十堰丹江口市凈樂宮 | 宜昌朝天吼漂流景區 |
孝感觀音湖生態文化旅游度假區 | 十堰五龍河風景區 | 宜昌三峽大瀑布景區 |
神農頂風景區 | 黃岡麻城龜峰山風景區 | 武漢木蘭草原風景區 |
京山市綠林山風景區 | 恩施巴人河景區 | 十堰鄖西龍潭河景區 |
武漢歸元寺 | 宜昌柴埠溪峽谷風景區 | 黃石國家礦山公園 |
孝感白兆山李白文化旅游區 | 荊州古城 | 咸寧陸水湖風景區 |
武漢馬鞍山森林公園 | 神農架天燕原始生態旅游區 | 孝感天紫湖生態度假村 |
十堰九龍瀑風景區 | 宜昌三游洞風景區 | 荊門鐘祥明顯陵 |
孝感湯池溫泉 | 宜昌車溪民俗風景區 | 十堰丹江口太極峽風景區 |
中國千年銀杏谷 | 咸寧太乙溫泉度假村 | 黃石大冶雷山風景區 |
宜昌西陵峽口風景區 | 恩施土司城 | 襄陽古隆中風景區 |
鄂州蓮花山風景區 | 神農架紅坪景區 | 黃岡遺愛湖公園 |
恩施唐崖河旅游風景區 | 隨州炎帝神農故里風景區 | 武漢云霧山風景區 |
黃岡羅田天堂寨 | 十堰黃龍灘旅游度假區 | 宜昌遠安鳳鳴山景區 |
黃岡紅安天臺山國家森林公園 | 宜昌九畹溪旅游區 | 孝感雙峰山國家森林公園 |
荊門鐘祥黃仙洞 | 咸寧通山九宮山 | ??悼h五道峽風景區 |
巴東縣鏈子溪原生態文化旅游區 | 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 | 武漢博物館 |
武漢革命博物館 | 麻城市烈士陵園 | 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陵園 |
十堰市博物館 | 嘉魚縣山湖溫泉風景區 | 龍佑赤壁溫泉度假區 |
咸寧楚天瑤池溫泉度假村 | 咸寧三江森林旅游區 | 隨州市玉龍溫泉歡樂谷 |
隨州西游記漂流 | 咸豐坪壩營原生態休閑旅游區 | 利川市佛寶山大峽谷漂流景區 |
共101家
荊門市龍泉公園 | 恩施利川朝陽洞景區 | 荊州萬壽園 |
十堰鄖縣龍吟峽旅游景區 | 恩施巴東寇準文化公園 | 十堰市人民公園 |
十堰丹江口大壩旅游區 | 咸寧通城縣黃龍山旅游區 | 宜昌泗溪生態風景區 |
十堰四方山植物園 | 咸寧赤壁中華水滸城 | 荊州張居正故居 |
宜昌當陽關陵 | 荊州湘鄂西蘇區革命烈士陵園 | 十堰丹江口金蟾峽旅游區 |
黃岡紅安七里坪長勝街景區 | 十堰鄖縣虎嘯灘風景區 | 宜昌中華鱘園 |
襄陽南河小三峽風景區 | 襄陽南漳水鏡莊風景區 | 宜昌鳴翠谷景區 |
宜昌宜都奧陶紀石林 | 十堰竹山女媧山風景區 | 十堰龍泉寺旅游區 |
宜昌興山昭君村 | 鄂州西山風景區 | 宜昌鏈子崖風景區 |
襄陽棗陽白水寺風景區 | 宜都古潮音洞度假山寨 | 武漢市黃陂區木蘭古門景區 |
京山王莽洞風景區 |
姓名 | 生卒 | 簡介 |
---|---|---|
屈原 | 約前339—約前278 | 楚國詩人、政治家 |
宋玉 | 約前298—約前222 | 楚國辭賦家 |
李時珍 | 1518—1593 | 中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藥物學家 |
畢升 | ?—1051 | 北宋著名發明家 |
張居正 | 1525—1582 | 明嘉靖進士,任庶吉士、翰林院編修 |
王昭君 | 約在前54年—前52 |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
龐統 | 179—214 | 與諸葛亮齊名,號鳳雛 |
陸羽 | 733—804 | 茶圣 |
伍子胥 | ?—前484 | 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 |
孟浩然 | 689—740 | 唐朝著名詩人 |
米芾 | 1051—1107 | 北宋書法家、畫家 |
皮日休 | 約834—883 | 晚唐文學家、散文家 |
馬謖 | 190年—228 | 蜀國丞相參軍 |
張柬之 | 625—706 | 唐朝名相 |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 明代后期 | “公安派”領袖、著名的文學家 |
陳友諒 | 1320—1363 | 元末大漢政權的建立者 |
李先念 | 1909.6.23-1992.6.21 | 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 |
董必武 | 1886—1975.4 | 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無產階級革命家 |
劉華清 | 1916—2011 | 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 |
徐海東 | 1900一1970 | 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 |
項英 | 1898—1941 | 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 |
惲代英 | 1895—1931 | 中國共產黨政治活動家、教育家 |
黎元洪 | 1864—1928 | 民國總統 |
施洋 | 1889—1923 | 早期革命家 |
聶鳳智 | 1914—1992 | 軍事家、上將 |
陳錫聯 | 1915—1999 | 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 |
李漢俊 | 1890—1927 |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代表 |
張難先 | 1873—1968 | 民主革命家 |
李書城 | 1882—1965 | 同盟會元老、新中國第一任農業部長 |
吳儀 | 1938.11— | 國務院副總理兼衛生部長 |
謝富治 | 1909-1972 | 開國上將 |
陳潭秋 | 1896-1943 | 無產階級革命家 |
韓先楚 | 1913-1986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軍首任軍長 |
王建安 | 1907—1980 | 軍事家、上將 |
秦基偉 | 1914.11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長、上將 |
聶海勝 | 1964.9 | 中國特級航天員、少將 |
吳惠良 | 1961.4 | 《漢字字體鑒賞辭典》編委會主任兼主編 |
吳雁澤 | 1940·3 | 武漢市文化副局長、武漢音樂家協會主席 |
雷軍 | 1969.12 | 小米手機創始人、金山軟件公司董事長 |
周鴻祎 | 1970.10 | 360公司創始人、奇酷CEO及知名天使投資人 |
邱漢橋 | 1958 | 國畫大師,“北勢南氣”學術體系創始人 |
截止2017年2月,湖北省與世界5大洲37個國家的24個?。ㄖ?、大區、縣)、66個城市,共建立90對友好城市關系。